•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探訪大馬“絲路印記”:千年前已有中華文明痕跡

2015年01月05日 11:01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位于布秧山谷的狼牙修國遺址曾發(fā)現(xiàn)了大量來自中國的古陶瓷。(駱昌威 攝)
位于布秧山谷的狼牙修國遺址曾發(fā)現(xiàn)了大量來自中國的古陶瓷。(駱昌威 攝)
中國僑網(wǎng)雞場街入口,矗立著鄭和寶船的模型。(駱昌威 攝)
雞場街入口,矗立著鄭和寶船的模型。(駱昌威 攝)

  馬六甲,一個我們從小就在歷史書里認識的城市。這個因為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而崛興的城市,至今仍然存留著“明朝的天際線”。這個城市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如此親切,就讓《廣州日報》“重走海上絲綢之路”采訪團東南亞組在馬來西亞的“絲路尋訪”從此開始。

  在馬六甲,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傳奇有很多: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兩次途經(jīng),五次登陸,設大型“官廠”,興水上貿(mào)易;還有傳說中為紀念鄭和傳奇而命名的三寶山、三寶廟、三寶井……

  當然,馬來西亞的“絲路印記”不只留存于馬六甲。

  在吉打州日來峰和穆達河之間的“布秧谷”,公元2世紀時的狼牙修國遺址,在遺跡挖掘中發(fā)現(xiàn)的中國古代瓷器、錢幣,便是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初就已抵達馬來的見證。

  在馬六甲北面的檳城,就是鄭和航海圖上的檳榔嶼,曾是鄭和船隊的淡水和食物補給地。

  今天的馬來西亞人,依然對廣州的絲綢情有獨鐘,每年兩次的廣交會,更是許多馬來西亞商人必須要來的盛會……

  用馬來西亞首相府對華特使黃家定的話來說,馬中關系,正如習近平主席訪馬時所引用的馬來諺語:切水不斷。而絲路,也從未斷過。

  遺跡尋訪:馬六甲滿城難尋“鎮(zhèn)國山碑”

  黃昏的馬六甲河口,陽光依舊猛烈,河面金光點點,宛若綢緞。偶有一兩條游船逶迤而至,劃破緞面的平滑。這條流淌了千年的河,靜謐如斯,讓人難以想象它昔日的喧囂與繁華。

  河口的那座橋,叫陳金聲橋。最早的文字記載,來自鄭和隨從馬歡的《瀛涯勝覽》。那是1412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馬歡首次隨他出航。馬歡這樣寫道:“有一大溪河水,下流從王居前進入海。其王于溪上建立木橋,上造橋亭二十余間,諸物在其間買賣?!?/p>

  據(jù)說,當年鄭和的船隊一到河口,馬六甲王朝的百姓便會傾巢而出,拿出家里的胡椒和香料,前來換取船隊帶來的絲綢、瓷器和中藥。其間盛況,可想而知。

  如今的馬六甲河口,已成旅游景點,車水馬龍,熙來攘往。但河面已經(jīng)越來越窄,昔日航運的功能已失,河上貿(mào)易的盛景難再。而陳金聲橋也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座“上造橋亭二十余間”的木橋,變成了一座只容兩個車道的水泥橋。在無數(shù)次戰(zhàn)火的洗禮下,這座橋不知道已經(jīng)重修了多少次,更名了多少回。

  馬六甲,古稱滿剌加。馬歡在《瀛涯勝覽》寫道:“此處舊不稱國,因海有五嶼之名,遂名曰五嶼。無國王,只有頭目掌管……永樂七年乙丑(1409年),上命正使太監(jiān)鄭和等,詔敕,賜頭目雙臺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滿剌加國。”然而,當年明成祖所賜的“雙臺銀印、冠帶袍服”以及“鎮(zhèn)國山碑”,如今所在何方呢?記者在馬六甲尋訪兩天,終無所獲。

  船隊“官廠”在哪早已成謎

  當年鄭和船隊登陸馬六甲時,馬歡在《瀛涯勝覽》的描述是:“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桓,高四門更樓,夜則提鈴巡警。內(nèi)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廠,一應錢糧頓在其內(nèi)。去各國船只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nèi),等候南風正順,于五月中旬開洋回還?!痹卩嵑土粝碌暮胶D上,的確也曾在馬六甲特別標注了“官廠”字樣。

  可是,鄭和當年設“庫藏倉廠”的地方究竟哪里呢?馬歡文中并未提及。記者“翻遍”馬六甲城,也遍尋不著。

  馬來西亞鄭和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源瑞已年逾八旬,卻仍是個超級“鄭和迷”。他說,當?shù)厝A人更愿意相信當年的“官廠”就設在三寶山?!拔覐男÷犨^‘七星墜地’的傳說,傳說鄭和船隊當年在三寶山一帶挖了七口井。如今三寶山下的三寶井就是其中的一‘星’。”

  然而,記者前往三寶山和當?shù)夭┪镳^尋訪時,并未發(fā)現(xiàn)此山跟鄭和船隊有關的文字記錄,更無有關“官廠”的記載。三寶山下寶山亭里的石碑文字顯示,三寶山之名,僅源于它由三座小山連成。在馬六甲王朝遺民留下的《馬來紀年》里,倒有一段傳奇:三寶山是當年的馬六甲蘇丹滿速沙送給他的華人妻子漢麗寶郡主和她五百位隨從的居所。同樣,寶山亭旁的三寶井碑文也顯示,此井也稱“漢麗寶井”,是蘇丹滿速沙下令為他的妻子漢麗寶而掘。

  狼牙修國遺址發(fā)現(xiàn)中國錢幣

  在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執(zhí)行總裁王琛發(fā)教授的“絲路”概念里,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初就已抵達馬來西亞。王琛發(fā)說,鄭和的隨從費信在《星槎勝覽》就曾提到他們在馬六甲當?shù)赜龅竭^“唐人種”,可見在當時,中華文明早已在南海各地開枝散葉。

  當年最早的“絲路”登陸點,就位于馬來半島西北部、離檳城兩小時車程的吉打。位于吉打州日來峰和穆達河之間的布秧山谷掩映在一片熱帶雨林中。這里是馬來半島上歷史最早的印度化王國——建于公元2世紀的狼牙修國的遺址。遺址幾無游客,顯得沉寂而蒼涼。如今沒有多少人知道,這里還曾是唐朝義凈法師等眾多華僧停留、學習和翻譯經(jīng)書的地方。在規(guī)模不大的布秧山谷博物館,1500多年前的各類文物,靜靜陳列。其中就有不少是來自中國的銅錢、石頭雕刻品和瓷器。在很多瓷罐、瓷盤、瓷瓶的展品說明中,還標有“在當時的貿(mào)易中極受歡迎”的字樣?!斑@就是最早‘絲路’遺痕啊!”王琛發(fā)感嘆道,“在宋代,中國銅錢曾是稱雄東南亞的‘國際貨幣’,當時,一船一船的銅幣從中國運往南海諸國用于流通?!?/p>

  “鄭和七下西洋雖是海上絲綢之路上朝貢貿(mào)易最鼎盛時期,但他沒能阻擋大明帝國新統(tǒng)治者因國力不繼而啟動海禁?!痹谕蹊“l(fā)看來,鄭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中國的官方海上絲綢之路幾近沉沒。

  可是,“絲路”之后,還有“絲路”嗎?王琛發(fā)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檳城海珠嶼,有一座立于嘉慶六年的大伯公廟?!斑@個大伯公廟,祭拜的是誰?是天地會之魁杰、帶領大眾開拓南洋的張理?!碑斈?,一批又一批“明朝遺民”,家國夢碎,被迫成了繼鄭和下西洋之后“南海絲路”的開拓者?!斑@些‘明朝遺民’們其實仍然是以‘絲路’的方式在南洋生存。”耐人尋味的是,于20世紀初出任清朝新馬總領事的張弼士,卻以朝廷官員的名義給大伯公廟送去了“丕冒海隅”四字匾額,匾額至今懸掛在海珠嶼大伯公廟的廟堂正中。同樣,晚清政府還御封了檳城極樂寺?!爸两?,在極樂寺,仍然可以看到光緒皇帝所題的‘大雄寶殿’和慈禧太后題的‘海天佛地’?!蓖蹊“l(fā)認為,“可見,‘絲路’之后,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一直都還有重圓‘絲路’的夢想?!?/p>

【責任編輯:劉郁菁】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