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在英留學生就業(yè)之戰(zhàn):海歸回國潮VS最難就業(yè)季(2)

2017年03月15日 11:55   來源:中國僑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參加活動的學生紛紛留下個人信息,希望得到更多的互動機會。(法國《歐洲時報》/胡雨薇 攝)
參加活動的學生紛紛留下個人信息,希望得到更多的互動機會。(法國《歐洲時報》/胡雨薇 攝)

  就業(yè)市場 復合型人才將獨占鰲頭

  除自身心態(tài)之外,留學生回國就業(yè)也受到越來越多社會輿論的壓力,“海帶”已經逐漸成為了當下社會賦予留學生的“新標簽”。對此現(xiàn)象,苗綠博士認為,“海帶”這個詞已經被媒體過度放大,應該被取締。她表示:“其實所謂的‘海帶’群體仍然是個小比例人群,‘海帶’現(xiàn)象也只是個小規(guī)?,F(xiàn)象,不該被過度解讀?!绷硪环矫妫舱J為,雖然留學生面臨著越來越被“標簽化”的趨勢,但這背后凸顯的,其實恰恰是人們對留學生所具備的優(yōu)勢的普遍認同,繼而形成了“留學生回國工作起薪就應該更高”這樣的固化思維。

  對于留學生面臨的就業(yè)壓力問題,苗綠博士坦言,“找工作最艱難的時期是剛開始的一兩個月,但只要有耐心,總會找到工作?!彼J為,留學生就業(yè)的真正難點不是“找工作”,而是“找好工作”,當下中國人才市場對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人才”大為青睞,素質高、能力強、業(yè)務精、知識廣的復合型人才會在未來市場中獨占鰲頭。

  根據(jù)麥肯錫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共同發(fā)布的《2010-2014屆大學畢業(yè)生社會需求與培養(yǎng)質量調查》,近五成的本科畢業(yè)生留學選擇STEM(STEM代表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專業(yè)。苗綠從宏觀層面分析,具有這些領域相關知識的留學生,正好符合中國人才市場的需求。她表示,中國正處于高速增產的經濟“新常態(tài)”階段,結構轉型將為人才市場提供新的發(fā)展契機,中國社會急需高素質的海外留學人才。

  她特別指出,從中國政府不斷推新的人才計劃就可以窺探留學生的就業(yè)前景。比如,2015年《中國制造2025》人才戰(zhàn)略計劃中,就明確提到國家還需引進大量制造業(yè)方面的海外人才來補充缺口。苗綠表示,計劃中所提及的信息技術產業(yè)、高檔數(shù)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新技術傳播、現(xiàn)金軌道交通裝備、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yī)藥級高性能醫(y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在海外都有先進的技術經驗可供學習和參考,也正是留學生的可用武之地。

  苗綠還鼓勵留學生持續(xù)關注國家招才引智的一系列最新政策。此外,她也建議可以上國家的留學服務中心網站查看,也可以去地方官網查看,或者關注智庫研究發(fā)布的報告。她還呼吁留學生多去熟悉政策,因為不僅會關乎自己切身利益,而且如果創(chuàng)業(yè)的話更要學會利用當?shù)卣邅碇\求福利。

  除此之外,還有近年來不斷放開的出入境限制、戶籍限制的改革以及不斷完善的醫(yī)療養(yǎng)老機制,也成了不少留學生考慮回國的核心因素。參加招聘會的留學生吳為就表示,“我覺得現(xiàn)在畢業(yè)回國是一個恰好的時機,雖然很多人抱怨中國的就業(yè)環(huán)境尚不成熟,但中國對留學生的政策支持和薪酬待遇普遍都不錯,至少我身邊不少人都感覺回國就業(yè)的形勢目前好轉了不少,而且回國之后還可以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落戶,這些越來越傾向留學生的優(yōu)厚待遇讓我更有信心選擇回國外展!”

  海外經驗 積累視野和經驗 建立并維護人脈

  在英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的招聘會中,三位專家都認為對于轉戰(zhàn)中國市場的留學生來講,“海外經歷”可能成為最大的賣點。對于有些行業(yè),從業(yè)經驗甚至勝過院校排名,尤其是在海外的當?shù)貦C構的實踐經歷。留學生的最大優(yōu)勢之一在于了解國際市場,因此他們也鼓勵留學生先去了解海外機構的運作模式,去思考文化沖突時的解決機制,然后再轉向中國市場,發(fā)揮國際化優(yōu)勢,幫中國企業(yè)“走出去”。

  陸文奇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想象一下,如果王健林坐在這里,我去跟他聊中國的地產行業(yè),那他興趣不大,但我要用我的知識見聞跟他聊聊怎么樣幫他在英國賺錢,那可能就抓住他的胃口了?!?/p>

  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明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就拿金融行業(yè)來說,我的觀點非常明確。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在海外工作幾年,積累足夠的視野和經驗,你至少有機會去觀察一個成熟的產業(yè)體系是怎么運作的?!?/p>

  招聘會現(xiàn)場,有留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留下工作是不錯,但也時常聽到一種說法是:如果你最終目標還是回國,那盡早回去,不然你在中國的人脈可能要逐漸斷裂?!?/p>

  對此,陸文奇用自身的經歷回應說:“畢業(yè)后我在倫敦呆了7年才回國,但坦白講其實并沒感覺到人脈的明顯斷裂。相反,幫助我快速適應和建立新人脈的,恰恰是我在海外這幾年所吸收的東西,讓我獲益很大。特別對于金融行業(yè)來說,去選擇一個能夠提供你國際視野的地方。然后5年之后再抉擇是否要回國發(fā)展?;貒憧赡軙懈嗟臋C會來重新去建立很多新的東西。對于很多企業(yè)來說,他們花大價錢雇用你,就是希望你用‘別人所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去填補他們目前所缺失的東西,你要清楚,那才是你的優(yōu)勢?!?/p>

  對于留學生的人脈積累,鮑艾樂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看到活動現(xiàn)場,很多學生會后紛紛圍近嘉賓老師,希望聽他們近距離分享自己的職場經歷,甚至很多還主動掏出手機和嘉賓建立社交網絡聯(lián)系,希望得到指引和推薦。

  鮑艾樂隨即分享感悟:“添加微信其實只是第一步,但能否長期維系聯(lián)系要看你們彼此是否有可交換的信息資源。但是對于剛出校門的畢業(yè)生來說,和業(yè)界前輩的資源自然是很難匹配的,那么這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值得被幫助的后輩,具有可被幫助的價值。同時你要先準備好自己,再去尋找機會遇見伯樂?!贝送猓U艾樂還給留學生建議,在面對行業(yè)“大佬”的時候,要徹底坦誠,不必喬裝成很老道聰明的模樣,也不要害怕露怯,要真誠的表達自己。

  初入職場 “不要一鳴驚人,要養(yǎng)成好工作習慣”

  對于剛出象牙塔、初入職場的青澀“小白”,不少人還處在迷茫游離、嘗試摸索的階段。

  鮑艾樂從她個人經歷出發(fā)分享了自己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職業(yè)選擇。她坦言,初入職場的早期幾年是一個“吸取”的過程,工作初期的目標不是要一鳴驚人而是養(yǎng)成好的工作習慣,讓自己無論換到哪個行當都能夠自如應對。她建議:“如果你對某個方向有所猶豫的話,就去看看身邊的前輩,聽聽他們對于某個領域的工作狀態(tài)的感受,從而去判斷這份工作和你想象之間的差距,去考慮它和你個性的匹配度,因為選擇一份工作,就是選擇一份生活?!?/p>

  除了向行業(yè)前輩求助,陸文奇還建議職場新人要盡可能去探索不同的求職渠道了來“推銷”自己。有同學在會場表示自己平時主要依靠招聘方發(fā)布的帖子而投放簡歷,陸文奇直言不諱地指出:“要改變你的思維!”“因為很多崗位的招募都是以非傳統(tǒng)的渠道完成的,沒有招聘廣告不意味著對方一定會拒絕你,為什么不做足準備上門去自薦?如果我是老板,我希望我的員工有這種挖掘資源開拓渠道去推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永遠等別人伸手給你提供一份工作?!标懳钠嬲f。

  英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校友會負責人布若尼(Bryony Inge)也鼓勵在英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多去參加校友交流會。但是她建議留學生要明確三個要點,即“第一,你的優(yōu)勢在哪里?第二,你能給對方提供什么?第三,你的問題是什么,你想要什么幫助?”布若尼還表示,從她的經驗看,絕大多數(shù)的校友都非常愿意伸出援手,同時英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每年也會在中英兩地舉辦留英校友職業(yè)發(fā)展研討會和各種招聘會,并給留學生提供直接和企業(yè)或者創(chuàng)業(yè)團隊直接互動的機會,為他們建立聯(lián)系、增加信任。

  參加本次活動的英國校友韓懷博目前就讀于倫敦大學學院,她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British Council舉辦的活動,覺得很有收獲?!耙驗槿恢髦v嘉賓來自各個專業(yè)領域,他們所關注與分享的內容有關創(chuàng)業(yè)、留學生或回國就業(yè),以及中國對于海外留學人才實施的政策等等,這些信息的分享很大程度上為我打開了對于畢業(yè)后規(guī)劃的視野,也使我去思考自己未來工作事業(yè)的可能性?!闭麍龌顒幼岉n懷博印象最深的,是陸文奇對于很多年輕留學生的建議?!八麖娬{了在求學過程中對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以及我們走出國門后拓寬眼界、吸收信息及鑒別篩選信息能力的重要性。這也使我自己開始去思考以及總結自己在海外學習及生活過程中的得失利弊,重新的審視自己以及留學的初衷,覺得獲益匪淺。”韓懷博說。(侯清源 胡雨薇)

【編輯:梁異】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