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涉僑法規(guī)

唐人街“牛車水”:濃縮的新加坡華文文學歷史

2019年09月06日 09:31   來源:中國僑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9月6日電 日前,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刊載了文章,介紹了早年間在新加坡唐人街“牛車水”生活過的知名華人作家。他們出生于半個世紀至一個多世紀之前,現(xiàn)在大多已經去世,為新加坡華文文學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文章摘編如下:

  以前的牛車水,給人的印象是龍蛇混雜、文盲很多,實際上,牛車水出了不少知名寫作人。新加坡很多早期的寫作人,屬于中國“進口”的讀書人。南來移民的生活,讓他們有充沛的靈感及豐富的寫作題材。20世紀中葉后,很多土生土長的華文作家也陸續(xù)出現(xiàn),新加坡華文文學開啟了蓬勃發(fā)展的階段。

  葉季允(1859–1921)

  原名懋斌、季隱。在中國安徽出生,小時候隨父母遷居廣東番禺縣,在那里接受了私塾教育,會講流利的廣東話;精通音律,愛好粵曲。

  1881年,葉季允受聘來新加坡,創(chuàng)辦第一份華文報章《叻報》。1901年,他出版《新加坡醫(yī)學報》,1904年向《叻報》遞了辭呈,在松柏街開設診所行醫(yī)。但不到兩年,就又受邀重掌《叻報》,一直到逝世。葉季允在《叻報》服務40年,被譽為“南洋第一報人”,對新加坡的文化貢獻很大。

  洪錦棠(1906-1983)

  在新加坡出生及成長,原籍中國福建南安。1913年進入廣東人創(chuàng)辦的養(yǎng)正學校就讀。他曾擔任《叻報》法庭記者,后任職《南洋商報》。

  洪錦棠發(fā)表過不少關于新加坡歷史的論文,其中還包括登陸新加坡的第一個華人曹亞志的事跡,和陳育崧、邱新民被譽為新加坡三位著名歷史學者,著作有《劫后回憶錄》、《無所不談》集等。

  于沫我(1915-1983)

  原名杜又明,中國廣東中山出生,早年在中國求學,1935年來到新加坡。他曾以筆名冷樺、沙或、王乃、大白、曹聲、卞之門、袁之園、曾起飛等寫作,出版十本短篇小說,包括《客》、《線索》、《發(fā)?!?、《酒意》等。

  于沫我擅長描述小市民生活,刻畫商人的面目,作品里常使用各種方言,反映下層市民的生活經歷與日常語言。1983年病逝于新加坡,享年68歲。

  苗秀(1920-1980)

  原名盧紹權,中國廣東三水籍,在牛車水長大,住在豆腐街。苗秀幼年受英文教育,沒有進過華校讀書,華文靠自修,但用華文寫作;常用筆名有:文之流、軍笳、夏盈、苗毅、廬軍、寬村、聞人俊等,是第一代土生土長的新加坡華文作家。

  1933年,苗秀在《新國民日報》以“蒼言”筆名發(fā)表第一篇散文《苦悶》,第二年他發(fā)表創(chuàng)作小說《生活鐵蹄下的俘虜》。1937年至1942年,他在銀行當書記,以不同筆名在《南洋商報》文藝副刊《業(yè)余》、《曉風》、《獅聲》發(fā)表大量作品。

  苗秀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離愁》、《第十六個》、《邊鼓》、《人畜之間》、《紅霧》;中篇小說《新加坡屋檐下》、《年代和青春》、《小城憂郁》;長篇小說《火浪》、《殘夜行》;散文集《文學與生活》、《馬華文學史話》。他還參與過《新馬華文文學大系》的編輯工作,主編第一冊《理論》和第五冊《小說》。他的小說《新加坡屋頂下》和《殘夜行》被譯為日文,在日本出版,《新加坡屋頂下》也稱得上新加坡華文小說“本土化”的最早典范。他還另有一些短篇小說,被譯成俄文和英文在國外發(fā)表。

  趙戎 (1920-1988)

  原名趙大成,中國廣東南海人,在牛車水豆腐街出生,筆名無數(shù)。因家境問題,他所受學校教育不多,靠自學閱讀學習寫作。他與鄰居苗秀因同愛寫作,成為至交。

  趙戎年幼時曾在電版店當學徒,后來在執(zhí)教20多年,出版有長篇《在馬六甲海峽》,中篇有《海戀》、《趙戎文藝論文集》、《新馬華文文藝詞典》等。他也是新加坡文藝研究會叢書組委員、編務顧問。

  黃大禮(1925-2006)

  祖籍中國廣東惠陽,在廣州出生。1940年來到新加坡,在牛車水生活。曾就讀于南洋華僑水產航海學校及養(yǎng)正學校夜校商業(yè)班。

  黃大禮1954年開始寫作,作品多發(fā)表于《新時代》、《大地》等文藝雜志及《華僑日報》的《自由天地》、《星?!罚缎侵奕請蟆返摹冻啃恰芳啊缎窃啤返雀笨?。他曾輟筆30年,1986年重新執(zhí)筆,作品發(fā)表于《聯(lián)合早報》副刊《文藝城》、《茶館》、《根》等,出版有《滄桑懷舊錄》,詩集《黃葉之獻》、《夕陽紅》、《血碑補遺》。

  羅子葳(1932-2012)

  原名羅鴻堃,中國廣東順德出生,八歲來新加坡,住在客納街,1946年在養(yǎng)正學校小學畢業(yè)后,升讀華僑中學。

  90年代,羅子葳是《星洲日報》文藝副刊《世紀風》主編,報業(yè)大合并之后,他主編《聯(lián)合晚報》副刊《文藝》版,后為《新加坡文藝》執(zhí)行編輯。他是一位多產的作者,創(chuàng)作了很多詩篇和小說,曾以不同的筆名發(fā)表文章,出版的著作有小說集《回春曲》、《火把》,詩集《召喚》,報告文學《采訪線上》,長篇小說《黑牌坊》,中篇小說《海鷗》等。

  汀上紅(1934-)

  原名尹鏡培,筆名蕭子云,原籍中國廣東東莞,新加坡出生,在牛車水廣合源街一帶成長。尹鏡培是南洋大學第一屆畢業(yè)生,曾在樹群中學任職中文老師,也是一名書法家、作家、畫家,多才多藝。著有小說《第二次的鐐銬》、《汀上紅小說散文集》等,《舊夢牛車水》表達了他對牛車水的追憶。

  幼吾(1937-)

  何乃強筆名,新加坡出生,牛車水成長。在養(yǎng)正學校、中正中學及圣安德烈受中英文教育。新加坡大學內外科學士、兒科碩士,新加坡醫(yī)學研究院院士,澳洲大洋洲皇家內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客座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副院長,新加坡竹腳醫(yī)院首席兒科主任。曾擔任中國及新加坡數(shù)家兒科雜志編委、兒科學會會長。

  華文著作有《兒童病房》(1987)、《父親平藩的一生》(獲得2014年新加坡文學獎)、《醫(yī)生讀史筆記》(也出版韓文版)、《冼星海在新加坡十年1911-1921》等,與太太馮煥好合著《杏緣》。2003年,榮膺新加坡總統(tǒng)頒授公共服務星章BBM,同年獲英國女王授予圣約翰爵士勛章(K.St.J)。

  何濛(1943-)

  原名馮煥好,在牛車水出生及成長,住安祥山。原籍中國廣東南海,在養(yǎng)正學校與南華女中受中小教育,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曾任德新政府華文中學華文教師,華中初級學院華文部主任、副院長,達善中學校長,南洋初級學院院長。2006年退休后,教授南洋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班“優(yōu)質教育管理”課程,及推廣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導《弟子規(guī)》、《論語》等。

  著作有《何濛散文》、《不凋萎的回憶》、《校園有愛》、《春暉遍四方2003》、《育人之旅》,以及《杏緣》(2006 與何乃強合著),曾獲新加坡總統(tǒng)頒授公共行政銅獎章(PPA)(何乃強)

【責任編輯:王嘉怡】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涉僑法規(guī)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