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酷愛民樂京劇 新生代華人讓美國人愛上中華文化

2018年01月03日 16:04   來源:中國僑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圖為在美國行醫(yī)20余年,身為清代著名中醫(yī)溫病學家吳鞠通的第七代傳人的吳寶林為患者拔火罐。(圖片來源:中新網)
    圖為在美國行醫(yī)20余年,身為清代著名中醫(yī)溫病學家吳鞠通的第七代傳人的吳寶林為患者拔火罐。(圖片來源:中新網)

  中國僑網1月3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道,中國人愛看美國電影,吃美國快餐,很多人感嘆:美國文化宣傳力太強。

  但是生活在美國的華僑華人們都知道,在美國,中國文化元素同樣無處不在。中國文化的不同層面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說特朗普的外孫女講中文背唐詩只是上流社會的流行,那可就錯了。

  就最招牌的中餐而言,全美國到底有多少家中餐廳,誰也說不清,但只要有點規(guī)模的地方,絕對就能找到。現在中餐已融入美國主流社會,華人用中餐館養(yǎng)活了自己,也用中餐養(yǎng)活了美國人。

  再說中醫(yī),美國針灸行業(yè)現在終于有了第一批確切的統(tǒng)計數字,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初,美國有執(zhí)照的針灸師人數超過3.4萬,另外還有62所針灸與中醫(yī)院校以及10個博士生培養(yǎng)點。

  另外,2015年初,美國有44個州及華盛頓特區(qū)為針灸或東方醫(yī)學專門立法,目前則是47個州和特區(qū)有了專門立法。2015年初,有62所美國教育部認可的針灸或東方醫(yī)學碩士生培養(yǎng)院校、10個博士生培養(yǎng)點?,F在,美國教育部門認可的中醫(yī)類院校降到了56所,都是私立的小型學校。

  除此之外,現在就連中國民樂、中國傳統(tǒng)戲劇這種連普通華人都不一定會的學問,也有越來越多美國人去學。

  在美國,想要學習中國民樂也并不是說完全不可能。一些城市還是可以找到中國民樂培訓學校。最新的潮流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民樂藝術家,在幫助美國人了解中國民樂。

圖片來源:僑報網
圖片來源:僑報網

  今年6月,美國中國風藝術協(xié)會與寶爾博物館(BowerMuseum)聯(lián)合舉辦的免費中國民樂課古箏體驗課吸引來了不少“洋人”參加,報名的學員有剛剛畢業(yè)的高中生,也有年長的學員,甚至還有年逾古稀的老人。在這些學員中,許多人是第一次接觸古箏這種傳統(tǒng)的中國樂器。但是從他們的表情也可以看出他們的興奮。

  同樣在6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美國教學點(AmericanTeachingStudio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在紐約曼哈頓施坦威展示大廳正式揭幕。這是中國首次在海外建立的民族音樂教學點。

  以后,看到美國非華人面孔演奏中國傳統(tǒng)樂器,完全不用驚訝了。

  和中國古典民樂一樣開始被美國人學習的,還有京劇。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西雅圖曹晨京劇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曹晨曾在中國京劇院擔任京劇演員十余年,多次代表國家出國訪問。到美國后,曹晨開始教授京劇。

  當時班里的學生都是美國人,文化有差異,語言也有障礙。但是京劇肢體語言性強,它能夠代替說話來體現表演層次,讓大家理解。在兩年時間里,他通過肢體表達,帶領美國大學生表演了京劇的傳統(tǒng)劇目:穆桂英掛帥、孫悟空大鬧天空、白蛇傳。雖然美國學生不會說中文,但是每個人都能夠心領神會,體會到京劇的感染力。

  在中國做戲劇有國家的支持,因為國粹需要傳承,劇團道具和劇本配備都很完善,可在美國,一切都是零。但是正因為有美國人開始學,這已經說明了傳統(tǒng)京劇開始在非華人間得到了傳播。

  為什么中國文化熱能夠影響越來越突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是一個重要因素,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中美已互為最重要的經貿伙伴,美國已無法無視中國的影響。

  中國經濟非同尋常的表現,讓人們對中國欽佩不已,對產生這一經濟奇跡的文化充滿好奇和向往。

  另一方面,在美華人們的影響也很關鍵。

  根據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華人人口已達452萬,華人是美國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也是所有少數族裔中僅次于墨西哥人的第二大族群。

  如果說老一代華人大都從事體力勞動,餐館、洗衣店、雜貨店是他們謀生的主要方式,處于美國社會的底層和邊緣,那么新生代華人在經濟、科技、藝術等領域的杰出表現正顛覆著美國人眼中的華人形象。華人群體形象的提升也影響著美國社會對中華文化的看法。

  長期以來,中國人對美國文化的了解遠勝于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梢灶A見,在將來,這樣的理解失衡將走向平衡。

【責任編輯:張金杰】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