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shè)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非洲家庭定居成都 3個娃講一口地道蒲江話

2017年08月14日 10:41   來源:華西都市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張家三兄妹受邀表演
張家三兄妹受邀表演

  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蘇軾的眼里,什么是故鄉(xiāng)呢?或許是一種模糊的悵望,或許是一種超然的心境。于現(xiàn)代人而言,交通、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改變了地球上的時空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驟然縮減,多了幾分瀟灑走一回的率性。在成都蒲江,生活著一個來自非洲尼日利亞的“遷徙之家”。2004年,尼日利亞人Michael來到中國,定居成都蒲江,如今已有13年。這期間,隨著一家團圓,Michael在成都的小家也逐漸變成了五口人的大家。說著流利的蒲江話,愛吃麻辣的四川菜,閑下來也愛逛名山大川,13年間,變化在悄無聲息地發(fā)生,這個尼日利亞家庭慢慢褪去了當?shù)厝搜壑械漠悋鴮傩?,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成都人?/p>

外出旅游的非洲一家人。前排左一大哥張德,前排左二左三為雙胞胎哥哥張文和雙胞胎妹妹張明。

  緣分

  定居蒲江源于對成都一見如故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緣分本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2004年,尼日利亞人Michael來到成都,雖說也看過其他城市的風景,但一見如故之感在腦中揮之不去,短短幾天的相遇,便讓他做出定居的決定,“我很喜歡成都,這里的火鍋好吃,茶也好喝?!?/p>

  成都,這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了Michael在異國他鄉(xiāng)跋涉途中停留的故鄉(xiāng)。為了感謝初到中國時一位張姓好友的照顧,Michael索性將自己的中文姓氏選定為“張”,取名張龍。

  定居成都之后,張龍做起了小生意,在蒲江的生活也漸入佳境。第二年,妻子Rita趕來團聚,也入鄉(xiāng)隨俗地取了個中文名字:張百合。一年前出生的大兒子便留在非洲由爺爺奶奶照顧。

  兩年后,一對龍鳳胎在成都呱呱墜地,夫妻二人為他們分別取名為張文和張明。隨后,改名為張德的大兒子也來到成都,一家五口終于團聚。

  張龍夫婦在蒲江做生意,三兄妹就在蒲江上學,越來越少的本地人驚訝于他們不一樣的外貌,越來越多的人與之打成一片。

  除了膚色,他們和當?shù)厝艘呀?jīng)沒有兩樣。

  逗趣

  三個非洲娃娃說得一口地道的蒲江話

  8月7日,大哥張德迎來了13歲生日,家人圍坐一團,熟悉的旋律響起,“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標志性的黑皮膚、厚嘴唇和卷發(fā),張德一家人有著典型的黑人外貌,慶祝生日時反倒唱起了中文歌,原本稀疏平常的調(diào)調(diào),也因演繹的人而顯得特別起來。

  張家三兄妹一口流利的蒲江話更是讓當?shù)厝私薪^,不僅用詞地道精準,還能說出方言中特有的韻味和腔調(diào)。

  “你看到前面有家賣運動hai(鞋)的沒有?我們家就在這個樓上?!睆埖履弥謾C,對著隔街相望的來客指路,不經(jīng)意間還說出了“蒲普”,突如其來的幽默感似乎也暴露了他的方言水準,“爸爸媽媽雖說來蒲江比我久,蒲江話可沒我說得好。”

  一開始聽到蒲江話時,張德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跟火星語一樣,聽不懂。”為了盡快結(jié)交到小伙伴,張德開始勤學苦練學中文。

  時過境遷,轉(zhuǎn)眼五年過去,張德早已逆襲成了蒲江話“八級”選手。前不久,一段張德操著正宗蒲江口音的小視頻爆紅網(wǎng)絡(luò),“卜緊張”“粉兒咋說喃?”“涼糕用英語咋說呢?”侃大山時,地道的蒲江話竟不知不覺地帶來幾分親切。

  對比哥哥張德,張文和張明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就輕松多了,在家學英文,在學校學中文,從小就是“雙語教學”。

  因為性格更開朗,幾段生活中的小視頻讓張文在微博上還收獲了零星的粉絲。一段2014年參加課外活動的小視頻中,踢球的張文一激動就大飆蒲江話,“把勒個給我用一哈子”“是你們勒的角球”,網(wǎng)友評論,張文踢足球就是一部蒲江話配音的好萊塢大片啊!

  至于妹妹張明,蒲江話自然也不在話下。與小伙伴嬉戲打鬧時,圍追堵截中張文急中生智,“我不打你了,再打你我就是豬!”一個箭步?jīng)_上來,“我本來就屬豬!”搞笑之余還玩轉(zhuǎn)了套路,旁人笑作一團。

張明和她的得意之作—手作面具

  三個非洲娃操著一口純正的蒲江話,路人起初還總愛上前打量,“外國人的蒲江話竟說得這么溜!”如今倒也不足為奇,更熟識些的本地人偶爾還會打趣,“英語難還是蒲江話難?”事實上,三兄妹的蒲江話的確可以媲美當?shù)厝肆恕?/p>

  反差萌

  入鄉(xiāng)隨俗5年回尼日利亞探親溝通困難

  解決了蒲江話難題,張德又迎來了一座新的“大山”,那個關(guān)于“英語難還是蒲江話難”的問題,張德的答案可能會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五年前來到中國,英語卻估摸著被他鎖在了記憶里。去年跟隨爸媽回尼日利亞探親,跟親戚的溝通反倒沒那么順暢了,“可能是把英語忘在老家了?!睆埖乱踩滩蛔∽晕艺{(diào)侃。

  有趣的是,哥哥張德的苦惱在弟弟張文這里卻成了愛好。作為土生土長的“蒲江人”,雖然沒在尼日利亞長住,但張文對英語就感興趣多了。

張明將她的畫貼在房間門口

  英語科目考試中,張文總是能捧回滿分的試卷;鄰里溝通時,也愛時不時地蹦跶幾句;偶爾聽到別人的口語發(fā)音不夠純正,張文也會走上前去糾正。

  “他喜歡在別人面前show(炫耀)自己的英語。”父親張龍這樣評價張文對英語的熱衷,但一個外國人說自己的母語在旁人眼中竟然成了炫耀,真是有趣。

  “他們雖說看著是‘老外’,但說起話來還真一點都不‘老外’。”聊到三兄妹的英語時,張龍作雙手捂臉狀,覺得既好笑又無奈。

  個性

  哥哥好動愛足球妹妹喜靜喜歡王俊凱

  進入8月,太陽很是灼人,張龍一家這天取消了外出活動??蛷d的風扇吹得“嘎吱”響,拿起遙控器,張文將電視節(jié)目調(diào)到了英文版的《速度與激情》,這是他最愛的系列電影。喜歡奔跑,喜歡緊張和熱血的氛圍,今年10歲的張文,內(nèi)心住著一個運動健將,即便宅在家也渴望更動感的世界。

  軀干短而四肢修長,擅長彈跳的同時爆發(fā)力極強,這是大自然賦予黑人天然的運動優(yōu)勢,雖說定居蒲江,張德、張文兄弟倆骨子依然繼承了這份基因。

  富于激情的張文是一個球類運動愛好者,自封“小科比”的他擅長各種球類運動,又以足球最甚,擔任著學校足球隊的前鋒,還曾代表學校出戰(zhàn),捧回了縣足球比賽冠軍的獎杯。

  對比弟弟的外放,哥哥則更內(nèi)斂。同樣擅長運動,但張德話不多,更多時候只是安靜地坐在一旁,喃喃細語講著自己的故事,只是在籃球場上就立馬變了個人似的,生龍活虎地投籃上框,征戰(zhàn)賽場。

  一副蝴蝶外觀的手作面具是張明的得意之作,面具以紅、黃、藍三色為底色畫出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還星星點點地點綴著愛心、花瓣和波浪。與好動的哥哥不同,張明喜靜,最愛畫畫,夢想著以后能當一位美術(shù)老師。

  提及偶像,剛剛還笑得很燦爛的張明這時害羞地低下了頭,十歲的少女也有自己的心事。在中國長大的張明和大多數(shù)同齡人一樣,喜歡偶像組合TF Boys,也會時刻關(guān)注明星動態(tài),“我最喜歡王俊凱了,他唱歌可好聽了!”

  家教

  媽媽負責教娃學習爸爸負責帶娃旅行

  和不少中國家庭類似的是,這個尼日利亞家庭也是“慈父嚴母”的構(gòu)成。媽媽是“嚴母”,照顧好三兄妹的起居飲食之余,兼顧學習,不要求成績拔尖、門門功課高分,但要求保持進步,“我希望他們以后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yè)?!?/p>

  張龍夫婦堅持“激勵式”的教育理念,不過分苛責,也不同別人比較,“如果考差了,媽媽會鼓勵我們?!睆埖抡f。

  臨近開學,作為完成暑假作業(yè)的獎勵,張龍夫婦計劃帶孩子出門旅行一趟,既是旅行,也是避暑。盛夏時分,坐在納涼的竹林小溪邊看看瓦藍瓦藍的天和不多的云,泡一杯茶坐一下午,這是張龍的旅行,也是一家五口的歡快時光。

  相比之下,張龍的角色就輕松多了。本就是喜愛探索、好奇未知的人,來到中國后也并未停止旅行的腳步,“慈父”便把這份興致變成了對家人的獎賞。每個周末帶家人逛一次成都,購物順帶看景;節(jié)假日就驅(qū)車前往周邊城市,內(nèi)江、樂山、都江堰等都曾留下足跡;遇上酷暑天,便帶著全家人到?jīng)隹煨┑牡胤阶∩弦恢堋?/p>

  不過一家人最愛的還是蒲江,茶余飯后到石象湖旁散步,有時還能趕上皮劃艇比賽,一家人樂在其中,時光也就一點點,在閑云野鶴與煙火氣的交替中溜走了。

  飲食

  午餐炒川菜最愛吃串串

  眾所周知,四川人喜歡吃辣,火鍋、串串也成了四川的標簽,這與尼日利亞的飲食大相徑庭。

  來中國多年,這個尼日利亞家庭的飲食習慣可還一如當初?定居四川多年,張龍一家人也早就變成了“四川胃”,最愛的食物從五色飯置換成了滾燙麻辣的串串。街邊店鋪一坐,簽子串著的牛肉就著蔬菜下肚,那是張百合最愛的味道,“調(diào)料太香了。”

  張家的家常菜常是“中西結(jié)合”,負責家人起居飲食的張百合每天早上會做西式早餐,晚飯常是水果沙拉等簡餐,至于午餐就大有文章了。酸菜魚、空心菜、娃娃菜等等,諸多經(jīng)典川菜都會出現(xiàn)在飯桌上,“怎么學的呀?”“這有什么難的,多看幾遍別人怎么炒的就會啦!”張百合說。

【責任編輯:李明陽】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guān)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