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作家倪娜:華文寫作是通往家鄉(xiāng)思念的通行證
中國僑網(wǎng)11月9日電 據(jù)德國《歐洲時報》報道,“移民如植物的拔根,插入另一土壤重新復活生長,這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旅居德國十幾年的華文作家倪娜在8日舉行的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分論壇討論中如此說。
旅居德國十幾年,個人的生活轉(zhuǎn)變和工作經(jīng)歷,讓倪娜深刻體會到中德文化的差異和華人融入德國社會的艱難,“最初階段面臨語言關、思親想家的鄉(xiāng)愁關,之后的打工難、融入難等日益突出”。
文化的差異、語言的障礙、陌生的異域生活,曾讓倪娜焦慮、敏感、脆弱、寂寞,“什么都做過,什么都干不長”,倪娜就這樣一邊生活一邊工作。作為一個中西文化融合的實踐者和探索者,從踏上德國國土的那一天起,倪娜就開始自覺的比較視角,每一天都是在兩種語境的切換中思維反應,于是她開始一邊體驗一邊寫作。
“文化的傳承性使移民承載著太多的民族基因和記憶,沉淀在血液里”,寫作讓倪娜沉靜下來,少了寂寞多了思考,才知道什么是她想做的和能夠做到的。倪娜開始一門心思搞創(chuàng)作。
倪娜開始頻繁地在德國華人文壇發(fā)表文章,不久,倪娜的筆名“呢喃”就為德國華文界所熟知,她的作品見諸于海內(nèi)外刊物,并在大大小小的文學比賽中獲獎。
用文字表達內(nèi)心訴求,直抒胸臆,疏解了倪娜思親想家的鄉(xiāng)愁和異鄉(xiāng)邊緣人的尷尬不自在,“母語寫作是通往家鄉(xiāng)路上的理由和記憶的尋找,是通往家鄉(xiāng)思念的通行證”,過去的敏感、脆弱、焦慮、寂寞倒成了倪娜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讓她煥發(fā)了當年文藝青年的創(chuàng)作熱情,找回了存在的價值。
“在中西文化的熏陶和感知下,看待世界和問題的角度在改變,讓我的愛國思親更加真實深沉”,倪娜自覺地搭就了一條中德文化傳播之橋,成為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我的寫作天地擴大,視野更加開闊”。(羅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