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譯者劉宇昆談華裔作家生存狀態(tài) 標簽化
中國僑網(wǎng)3月11日電 據(jù)美國《僑報》報道,《三體》英文版譯者、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憑借其2012年短篇小說《折紙》("The Paper Menagerie")囊括雨果獎、星云獎和世界奇幻文學獎三項世界科幻小說界最高獎項。8日,《折紙和其他故事》("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短篇小說集正式發(fā)行,該書收錄了劉宇昆最為著名的短篇小說和一些新作。
劉宇昆日前接受媒體采訪,對于華裔作家、標簽化等話題談了他的看法。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NBCnews)8日報道,劉宇昆認為,少數(shù)族裔作家面臨的問題和女性作家相類似。詩人西爾維婭·普拉特(Sylvia Plath)很有名,但更多的女性詩人的作品不會被人看好。除非她們愿意將作品寫成自傳體似的告白。而這正是他盡力避免的方式。
“所以,最開始時,我會非常小心翼翼,不去觸碰與我的華人血統(tǒng)有關(guān)的任何事。我試圖避免作品中任何一個人物被認為是中國人,或者避免我說的任何話都被看作是能代表中國。因為我不想讓我的作品僅僅成為一部帶有種族色彩的自傳?!?/p>
“我采取了一種非常西方的展現(xiàn)方式,結(jié)果導(dǎo)致了極其壓抑的負擔。就好像你將你的嘴封住一半,然后講話;你將你一半的身體麻醉,然后跳舞。我感到我正在抵觸講述我熟知的事物和經(jīng)歷,但這些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感到我在讓別人決定我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而這絕不是正確的方式?!?/p>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轉(zhuǎn)變了另一種方式。我很欣喜也很積極地將那些所謂的中國經(jīng)歷加入到我的作品中,我讓故事中的中國角色開口說話。但與此同時,我希望我能挑戰(zhàn)西方矮化華人的目光,改變他們對華人華裔的看法?!?/p>
關(guān)于對華裔及亞裔的刻板印象,劉宇昆表示,有一種觀點認為華裔美國人割裂于兩種文化之間。他們要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間掙扎,要在中國和美國間選擇,但其實這不是真實的狀態(tài)。
“華裔美國人并不是這樣生活的。每個人都擁有各自不同的經(jīng)歷。西方讀者會想象在兩種不同文化間會存在怎樣巨大的鴻溝,但讓華裔去滿足這種幻想是十分愚蠢且錯誤的。這不是我所經(jīng)歷過的生活,所以我也不會寫出這種故事?!?/p>
劉宇昆表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對文化標簽現(xiàn)象十分感興趣。比如像“中國人”、“美國人”,他會思索為什么這些標簽會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我知道有很多來自于外界的強加于人的標簽,這些標簽與人們的真實生活毫無關(guān)聯(lián)。我相信有很多貼著‘中國人’標簽的事物和中國沒有一點關(guān)系,同時許多標榜為‘美國人’的東西也與美國無關(guān)。你認為一個想法很‘中國’,但它其實是全球通行的。你認為一個觀念很‘美國’,但它也是普遍存在的。同時,你認為是公理的事情,卻只能存在于社會的一個階層。我的許多作品關(guān)注處于支配地位的文化敘事與顛覆性文化敘事之間的優(yōu)勢與劣勢,以及外界強加的標簽與內(nèi)在真實身份之間的特權(quán)與無力感?!?/p>
對于自己華裔的身份,劉宇昆說:“我其實很不喜歡華裔美國人稱謂中的連字符(指Chinese-American)。我認為這加固了華裔的‘分裂感’。我會說我是一個美國作家,但我的中國血統(tǒng)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認為我的作品很美國,但這是指更廣義上的美國。”
“不過也有一些作家很喜歡這個連字符。這也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是自己獨特的做事方式。對我來說,挑戰(zhàn)標簽化才是更有意思的寫作方式,”劉宇昆說。(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