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記憶中的僑鄉(xiāng)“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xiāng)在心間

2019年11月25日 09:59   來源:中國僑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題:記憶中的僑鄉(xiāng)“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xiāng)在心間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早年間福建臺灣等地的化工食品產業(yè)不發(fā)達,料理做法比較單純,以手工料理食物為主,料好實在,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

位于福建泉州的古早味美食店鋪?!£慅埳?攝
位于福建泉州的古早味美食店鋪?!£慅埳?攝

  餐飲行業(yè)發(fā)展至今,各式各樣的時髦美食層出不窮,但“古早味”以其原汁原味、綠色健康的特點,依然深受喜愛。

  僑鄉(xiāng)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口腹之欲,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包含著對家鄉(xiāng)的記憶。

  石花膏

  泉州百年老店的閩南“甜”味

  一碗清澈的石花膏里,冰涼的蜜水、多樣的配料,這是閩南人最原汁原味的“古早味”冷飲。

  泉州天后宮旁的“秉正石花膏”總店,柜臺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水果和豆類,柜臺后方阿姨們嫻熟操作,為來來往往的顧客奉上美味。

石花膏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食品,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喜愛?!£慅埳?攝
石花膏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食品,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喜愛?!£慅埳?攝

  進出的顧客喜歡來一碗石花膏,加入綠豆、紅豆、棗糕、芋丁,佐以西瓜、芒果、菠蘿等水果,或搭配銀耳、蓮子、白木耳等保健食材。

  “秉正石花膏”始于清光緒末年,當年丁秉正的外婆拜泉州南門聚寶街一帶有名的石花阿婆為師,學習石花膏制作技藝。后來,丁秉正的父母繼承了石花膏制作技藝。

店內阿姨嫻熟地為大家搭配美味?!£慅埳?攝
店內阿姨嫻熟地為大家搭配美味?!£慅埳?攝

  丁秉正則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創(chuàng)新,在石花草的浸泡工序中,他采用“六曬六泡”的技藝特點,做出來的石花膏外觀晶瑩清澈,口感脆嫩爽滑、富有彈性,食之清涼潤肺、解暑去燥。

  從小在泉州長大的顧客柯先生說,“這個味道是我們兒時的味道,不管我們走到多遠,這個老味道一直在我們的味蕾中、腦海中縈繞。”

  碗糕

  莆田百年“古早味”美食

  “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鍋邊糊?!鼻宕娙藢Ω=ㄍ敫獾拿鑼懻f明了碗糕的歷史悠久。

  碗糕的本地話有寓發(fā)財、家族發(fā)達之意。所以在莆田,碗糕是鬧元宵、端午節(jié)或喬遷時的必備食物。

碗糕制作過程。(視頻截圖)
碗糕制作過程。(視頻截圖)

  每天凌晨1點許,在莆田市城廂區(qū)天九灣市場內,一個沒有招牌、甚至連個店名都沒有的小吃店燈火通明,店主許建新和妻子緊張忙碌準備制作碗糕的程序。

  今年57歲的許建新許建新十幾歲就開始跟著師傅學藝,做碗糕已有30多年了。據他介紹,碗糕原料是早米,加水浸泡2小時后碾成米漿,加糖靜置發(fā)酵后,便可以開蒸。整個過程看似簡單,但發(fā)酵和火候的拿捏都十分重要。

蒸熟的碗糕。(視頻截圖)
蒸熟的碗糕。(視頻截圖)

  蒸熟后的碗糕,會膨脹溢滿整個碗,整個頂部會圓鼓鼓地膨出,火候得當,則會自然開裂成三四瓣,像剪刀剪的一般。

  現(xiàn)如今,因為碗糕制作耗費體力大,堅持下來的手藝人已經很少了。許建新說,自己雖然沒有學徒,但也不會舍棄這門手藝。

  肉粕

  晉江百年傳承的傳統(tǒng)手作

  肉粕是晉江特色美食小吃之一,晉江龍湖鎮(zhèn)的肉粕加工制造,始于清咸豐五年,由晉江龍湖鎮(zhèn)陳店村人施修籠從浙江帶回油灼肉的制作技藝,并在村里開設了肉粕坊,此后技藝代代相傳。

肉粕制作過程。(視頻截圖)
肉粕制作過程。(視頻截圖)

  制作肉粕要選擇優(yōu)質的五花肉,去除多余的油花,切成厚薄相同的肉條,將肉條炸至表面金黃便可出鍋。出鍋后再根據不同口味,把配制好的五香、蒜香、胡椒、辣椒等調味佐料,分別均勻地撒在肉粕表面。

  據肉粕制作工藝傳承人陳明良介紹,肉粕制作的關鍵,一是使用柴火,不可用煤氣灶、天然氣,這樣才能掌握好火候,鎖住五花肉本身的肉香;而是要純手工制作,不可使用機器。

  鹽焗雞

  夾著煙火味的佛山鹽焗雞

  如今市面上的鹽焗雞,大多是用沙姜、鹽焗雞粉等調味料做出來的“鹽焗雞”,其實,正宗的佛山“鹽焗雞”真的是用鹽焗熟的。

古法鹽焗雞。(視頻截圖)
古法鹽焗雞。(視頻截圖)

  佛山南海區(qū)一家酒樓老板強哥介紹,做古法鹽焗雞,首先是要炒鹽。炒制的海鹽要選用顆粒粗大的,粗鹽散熱慢利于保持恒定的溫度,而且粗鹽粒的間隙較大,這些間隙里的空氣互相貫通,可以讓食材受熱更加均勻。

炒鹽過程。(視頻截圖)
炒鹽過程。(視頻截圖)

  古法鹽焗雞,最考究的是火候的控制,在焗的過程中,要將雞肉翻轉,保證均勻受熱。但每只雞的大小不一樣,接觸面也不同,雞肉幾成熟了,什么時候翻,講究的都是經驗的累積。這樣的“古法”,每一爐只能做4只焗雞。

  大約半小時,雞就焗好了,撥開海鹽,紗紙已經完全貼服在雞身上,部分地方呈現(xiàn)焦黃色。撕開紗紙,金黃的雞皮散發(fā)出誘人的光澤,撕下一只雞腿,雞汁順著撕開的雞肉隨之流出,趁著熱度咬下一口,帶著點點煙熏的香味,雞肉嫩滑,越咀嚼越有味。

  “石花膏”、“碗糕”、“肉粕”、“古法鹽焗雞”……幾十年風雨,幾代人傳承,正是他們的堅守,保留了這份古老的家鄉(xiāng)味道。

  對僑胞來說,家鄉(xiāng)“古早味”,吃著的是舌尖的味覺,想著的卻是對故土的念想。

  你有什么記憶中的家鄉(xiāng)“古早味”美食,快留言與小僑分享吧!

  (來源:中國僑網官方微信,作者:吳侃,ID:qiaowangzhongguo)

【責任編輯:王嘉怡】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