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鑿刀54年功力 潮州陳培臣獲評“南粵工匠”
本報記者 陳福洋
13歲學藝,56歲成就“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稱號,憑著一把鑿刀,他數(shù)十年苦修一門技藝,作品最終登上北京人民大會堂。他就是潮州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潮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陳培臣。不久前,他被評為“南粵工匠”赴廣州領(lǐng)獎,成為全省20名獲此殊榮的行業(yè)精英之一,同時也是潮州唯一獲此稱號的傳統(tǒng)工藝大師。
在潮州木雕界,提起陳培臣的家族幾乎無人不知。陳培臣的父親陳舜羌很早就是遠近聞名的木雕大師,曾因為改進創(chuàng)作圓雕《蟹簍》,在1957年為潮州木雕界捧回了第一個國際大獎。
陳培臣于1950年出生在“潮州木雕之鄉(xiāng)”——湘橋區(qū)意溪鎮(zhèn)蓮上村。13歲起,陳培臣便跟著父親學習木雕技藝。他說,那時候,從事木雕只是一門生活的手段,也是一門“又苦又累”的活,根本談不上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
上世紀80年代初,陳培臣曾跟隨父親到外地與木雕界藝人“斗藝”。所謂“斗藝”,即是雇主請來兩班木雕師傅,在同一座建筑物中,分左右兩側(cè)同時裝修,而且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必須完工,以此來試探出哪一班師傅的技藝更加精湛。那時候,剛30歲出頭的陳培臣年輕氣盛,哪里會甘心自家的技藝敗于別人之下。于是,在“同臺競技”的兩個多月中,陳培臣幾乎每天只睡4個小時就起來趕工。在父親陳舜羌及其及師兄弟的努力下,陳培臣團隊裝修出來的木雕構(gòu)件不僅提前完工,而且以精美絕倫的線條、輪廓得到雇主的贊賞?!罢怯心贻p時期的刻苦鍛煉,才有了今天對每一件作品精益求精的品質(zhì)追求?!标惻喑颊f。
在父親的指導(dǎo)和啟發(fā)下, 陳培臣的木雕技藝“青出于藍而勝于藍”。1998年,陳培臣大膽創(chuàng)作,利用一根高達2.2米的原木創(chuàng)作了一件《龍蝦蟹簍》。陳培臣在這根直徑0.8米的原木上雕出了兩個蟹簍,蟹簍之間用一根逼真的繩子相連。18只龍蝦、28只螃蟹遍布蟹簍內(nèi)外,甚至還有些螃蟹是用鉗子夾掛在繩子上。浪花、菊花更為這個作品增添了色彩。作品問世后,獲得了廣東省首屆工藝名家名作展金獎。
2007年,為了配合當時北京奧運會的宣傳需要,陳培臣和另外兩名木雕師傅歷時一年,創(chuàng)作完成了大型奧運主題《百鳥歸巢》木雕,2008年8月在北京奧運會展館展出時,贏得了國內(nèi)外賓客的陣陣贊嘆。
對于從藝54年的最大感悟,陳培臣說,木雕技藝最大的困難就是耐心,從業(yè)者需要有一種堅持的精神,這就是國家提出的“工匠精神”。他說,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屏風上,鑲嵌著一塊長寬均為1.2米、厚0.1米的雙面通雕《嶺南佳果》就是他的作品。這件作品選材菠蘿、楊桃、石榴、荔枝等南方佳果,或飛或?;驊虻南铲o等良禽點綴其間,將潮州木雕多層鏤通、精工細琢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2000年,這件作品被省政府選定為重新裝飾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的唯一一件潮州木雕藝術(shù)品?!斑@些工藝品之所以能登上大雅之堂,都離不開精雕細琢,也離不開一代潮州木雕工匠的心血?!标惻喑颊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