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

白先勇

2014年11月15日 14:56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歲時,經醫(y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成長經歷

  生于中國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還在生),電臺名人白韻琴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白先勇7歲時,經醫(y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谷諔?zhàn)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后來于1948年遷居香港,就讀于喇沙書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臺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后,由于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fā)現(xiàn)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1958年,他在《文學雜志》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后,他與臺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共同創(chuàng)辦了《現(xiàn)代文學》雜志,并在此發(fā)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yè)》等小說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后,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蹦赣H去世后,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阿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研究,當時父親白崇禧也來送行,也是白與父親最后一次會面。

  關于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梁摧。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驀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圣誕節(jié)于芝加哥度假,心里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zhí)筆,寫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發(fā)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xiàn)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后的驚人進步”,而“象征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fā)表《養(yǎng)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zhàn)”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響)》(臺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居住在臺灣。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xiàn)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昆曲如《牡丹亭》,對于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余力。

  人物評價

  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后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于梨華和白先勇?!彼踔临澴u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币惨蛉绱耍紫扔?008年獲聘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職務。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jié),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tǒng)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 (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復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并用以顯示給讀者的《游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一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一如油畫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廣西桂林地區(qū)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臺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shù)倪x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征’(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div class="tmv7ye2" id="function_code_page">

【編輯:李明陽】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僑寶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