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經濟科技

習近平十大金句話中非“同心促發(fā)展”

2018年09月04日 08:1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視頻: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隆重開幕 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講話  來源:央視綜合

  (中非合作論壇)習近平十大金句話中非“同心促發(fā)展”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肖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日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發(fā)表題為《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fā)展》的主旨講話,談合作,話發(fā)展,金句不斷,贏得現(xiàn)場陣陣掌聲。

  ——非洲發(fā)展不可限量,非洲未來充滿希望,中非友好合作前景廣闊

  習近平說,一個多月前,我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第四次訪問了非洲,這也是我本人第九次踏上非洲這片熱土。訪問期間,我再次目睹了非洲大地富饒美麗,非洲發(fā)展充滿生機,非洲人民渴望幸福生活。我也更加堅定了這樣的信念:非洲發(fā)展不可限量,非洲未來充滿希望,中非友好合作前景廣闊,中非全面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發(fā)展大有可為!

  ——任何人都不能破壞中非人民的大團結

  習近平說,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同12億多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尊重非洲、熱愛非洲、支持非洲,堅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fā)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中國希望各國都能在處理非洲事務時做到這“五不”。中國永遠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任何人都不能破壞中非人民的大團結!

  ——中國在合作中堅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

  習近平說,中國在合作中堅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中國主張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張開懷抱歡迎非洲搭乘中國發(fā)展快車。任何人都不能阻擋中非人民振興的步伐!

  ——凡是答應非洲兄弟的事,就會盡心盡力辦好

  習近平說,中國堅持把中非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為中非人民福祉而推進合作,讓合作成果惠及中非人民。凡是答應非洲兄弟的事,就會盡心盡力辦好。

  ——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發(fā)言權

  習近平說,面對新形勢新挑戰(zhàn),中國不斷完善機制、創(chuàng)新理念、拓展領域,提高合作質量和水平,穩(wěn)步邁向更高水平。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發(fā)言權。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測否定中非合作的顯著成就!

  ——凡是對非洲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歡迎、都支持

  習近平說,中國愿同國際合作伙伴一道,支持非洲和平與發(fā)展。凡是對非洲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歡迎、都支持,全世界都應該盡力做、認真做。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和干擾國際社會支持非洲發(fā)展的積極行動!

  ——我們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習近平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非洲是發(fā)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早已結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我們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筑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范。

  ——中非合作要給中非人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和實惠

  習近平說,我們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fā)展中非關系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中非合作要給中非人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和實惠。長期以來,中非一直互幫互助、同舟共濟,中國將為非洲減貧發(fā)展、就業(yè)創(chuàng)收、安居樂業(yè)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讓中國和非洲都成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美好家園

  習近平說,中國愿同非洲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應用清潔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護野生動植物等生態(tài)環(huán)保領域交流合作,讓中國和非洲都成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美好家園。

  ——青年是中非關系的希望所在

  “青年是中非關系的希望所在。”習近平說,我相信,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夠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斷相傳,中非命運共同體就一定會更具生機活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非洲人民團結振興的非洲夢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xiàn)!(完)

【責任編輯:梁異】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經濟科技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