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文教育

當華裔青少年遇上國粹:感悟文化 留住根脈

2018年08月17日 09: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圖為“中國尋根之旅·魅力北京”戲曲營小營員們正在體驗戲曲身段。 (中國戲曲學院供圖)
    圖為“中國尋根之旅·魅力北京”戲曲營小營員們正在體驗戲曲身段。 (中國戲曲學院供圖)

  原標題:當華裔青少年遇上國粹:感悟文化 留住根脈

  這邊,華裔少年們?yōu)橛^眾呈現的《賣水》等京劇選段表演,精彩紛呈;那邊,女生也不示弱,帶來的折扇團扇表演《鳳穿牡丹》,引得全場叫好。

  孩子們的身段動作盡管尚顯稚嫩,但一招一式已經有模有樣了。每個孩子在舞臺上全情投入、享受其中,更為可貴。

  這是日前在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北京市僑務辦公室和中國戲曲學院承辦的2018年“中國尋根之旅·魅力北京”戲曲營的閉營儀式上,由華裔小營員們帶來的精彩演出。

  在北京、在洛杉磯,華裔青少年通過豐富多彩的戲曲體驗活動感悟中華文化,留住中華之根。

  生旦凈末 感受魅力

  就讀于你好中文學校的陳紫昕是134名華裔小營員中的一員。在今年夏天參加“尋根之旅·魅力北京”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營之前,她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了解很少。通過15天的戲曲體驗之旅,她逐漸走近戲曲,并培養(yǎng)出興趣。陳紫昕尤其喜歡身段課程中學習到的云手動作。她說,一開始練習很困難,但熟練以后,對著鏡子,自己能感受到其中獨特的美感。

  來自日本同源中文學校的領隊老師楊悅說,她和孩子們整個體驗過程都是“累并快樂著”的。剛入營,她所帶的團隊中有3個孩子學習熱情并不高漲,可隨著戲曲體驗項目逐個開展,他們被戲曲的魅力所吸引,和小伙伴們一起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戲曲營活動中了。

  中國戲曲學院團委書記姜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為了讓戲曲營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今年在課程設計上更注重體驗式學習的方式。體驗項目包括觀摩戲曲劇目、戲曲服裝及化妝、戲曲身段及唱腔訓練和有趣的臉譜繪制活動。

  近日,在洛杉磯,由美國中國風藝術協(xié)會主辦的2018“華夢計劃”洛杉磯少兒京劇班結業(yè)展演舉行。在展演上,華裔小學員們?yōu)楝F場觀眾帶來了《梨花頌》《三家店》《貴妃醉酒》等多個京劇經典節(jié)目選段,展示了6周來的學習成果,引得全場拍手叫好。

  中國國僑辦外派教師、菲律賓紅燭華文教育基金會咨詢委員張杰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相比于單純的語言學習,戲曲、武術等文化體驗項目更受華裔孩子們的歡迎。近年來,各省市僑辦組織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尋根之旅”活動,給華裔青少年近距離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機會。

  方式內容 創(chuàng)新傳播

  鑒于不少華裔青少年之前對戲曲藝術接觸較少,如何在第一課上就讓他們對這門博大精深的國粹產生興趣呢?多年來擔任戲曲營課程指導老師的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李艷華有一套。

  在正式上課之前,李艷華通常會先和同學們有一個交流式的戲曲知識問答。在活躍的問答中,同學們不僅初步掌握了戲曲知識,而且逐漸對其產生了興趣。

  為了讓同學們集中領略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形體動作美,李艷華還展示了不同行當的身段特點。“再比如傳統(tǒng)戲曲中程式化地表現開門、關門、上下樓梯,這些都和我們日常的動作不同?!边@些生動的肢體語言,配合著老師的講解,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

  激發(fā)一時的興趣不難,可要讓戲曲作為中國文化的名片走入華人社會、普及開去,李艷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坦言,這是有難度的。最主要的難點在于要讓生活在海外、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華裔新生代對戲曲藝術產生一種認同感。

  對戲曲藝術的傳播者而言,這就需要他們利用自身專業(yè)知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在華僑華人的文化背景與中華戲曲文化之間尋找一個連接點。華裔新生代喜聞樂見的各類大眾傳媒在其中大有可為。多種新興媒體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限制,也有利于將中華文化傳播給更多的海外朋友。

  要實現文化認同,還離不開戲曲創(chuàng)作者的努力。要結合時代特點創(chuàng)造更多優(yōu)秀的戲曲作品,讓華裔青少年自然而然地靠近戲曲,進而從作品本身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

  今年戲曲營期間,曾參加上屆戲曲營的幾名營員來到北京,專程看望了志愿者和老師們,并就如何深入學習戲曲表演與文化向老師討教。一批又一批小營員從這里走出,成長為傳播中華文化的新生代力量。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新傳播未來可期。

  理解文化 留住根脈

  戲曲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既蘊含深邃的中國傳統(tǒng)智慧,又帶有中華民族獨有的美學品位。身在海外的華裔青少年們了解戲曲,對他們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很有幫助。

  在海外,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交融過程中始終保有自身鮮明的特征。張杰講述,多年前他結識的一位菲律賓裔的企業(yè)家,將自己的孩子都送去華校讀書,目的卻不是為了學習華語。這個父親道出了當時作出這個選擇的初衷:“華文學校教給孩子們要有禮有節(jié)、孝親敬長,這些可貴品質對孩子個人發(fā)展與修養(yǎng)很有幫助”。

  今天,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家長選擇盡可能早地讓孩子接觸中華文化,在融入當地的同時,傳承中華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品格。

  當前,中國文化吸引力的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背后是中國不斷發(fā)展與持續(xù)開放。掌握漢語、了解中華文化已經成為海外華僑華人在升學、就業(yè)以及國際交流時的一項重要技能。

  李艷華表示,了解中華文化的意義更在于,可以讓這些身處異國的炎黃子孫,不忘華夏根脈,尋找到一種歸屬感。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張杰說到中華文化在華人社會中傳播的意義時指出,“很多泰國的第二、三代華人今天仍在過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參加具有中國特色的祭祀活動。盡管他們可能一句華語也不會說了,但是他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保? 寧 賀文翰)

【責任編輯:史詞】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文教育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