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后人馬來西亞憶先輩:他們是英雄
中新社吉隆坡8月16日電 題:南僑機工后人馬來西亞憶先輩:他們是英雄
中新社記者 陳悅
“我的父親算得上英雄嗎?”南僑機工陳昭藻之女陳達婭說,第一次聽到父親被人稱為英雄時,當時對南僑機工一無所知的她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疑惑。
在她的記憶中,父親樸實平凡清貧,一年到頭穿的都是工裝,去世前還交代母親不要給自己專門置備新裝。但母親還是給父親做了一身新衣,讓父親在入殮時第一次穿上了棉布中山裝。
而張云鵬從老照片和老報紙中看到的父親張智源則西裝革履,倚靠在小車上,頗顯瀟灑。他說,父親是和叔叔一起報名南僑機工的,當時兩人都有自己的私家車,生活優(yōu)渥。
80年前,陳昭藻和張智源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報名南僑機工,回中國參加抗戰(zhàn)。當時,陳昭藻已經(jīng)39歲了,被同伴戲稱為“阿公”。
80年后,張云鵬、陳達婭、湯曉梅等南僑機工子女回到當年父親出發(fā)的地方,在8月15日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這一天,參加當?shù)厝A社舉辦的南僑機工座談會等系列紀念活動,和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的學(xué)者和馬來西亞當?shù)厝A人分享他們父輩當年出發(fā)時的“初心”。
1939年,在陳嘉庚先生號召下,先后有逾3000位南僑機工返回中國效力,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日戰(zhàn)爭軍需,保障了“抗戰(zhàn)生命線”的暢通。
中國廈門華僑博物院名譽院長陳毅明多年來致力搜集南僑機工史料。當日的紀念活動上,當?shù)厝A社專門舉辦了她和湯曉梅所編的《悲與壯:我們的英雄父輩南僑機工》新書推介。
陳毅明回憶,她曾在檳城采訪親歷南僑機工們出發(fā)場景的洪老先生。洪老先生說,有次機工團員們從姓周橋出發(fā),“因為歡送的人太多,橋都斷了”,但人們熱情不減,“口琴聲、歌聲、鑼鼓聲、歡呼聲和著聲聲祝福,響徹云霄”。
洪老先生說,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機工是回去救國,“無上榮光”。
在父親出發(fā)61年后,在陳嘉庚先生后人支持下,陳達婭和幾位南僑機工后裔一起走了一趟滇緬公路。她看到了父親當年住的條件惡劣的宿舍,體驗了父親當年駕車走過的“生命線”。這也激勵了她繼續(xù)搜尋父親的資料,越來越全面了解了南僑機工這個群體。
“是的,父親就是英雄,南僑機工就是英雄!”陳達婭說。在座馬來西亞各界人士熱烈的掌聲響應(yīng)。南僑機工在馬來西亞同樣沒有被遺忘。吉隆坡廣東義山主席李振光說,隨著馬來西亞最后一名南僑機工于去年離世,記住歷史顯得尤為重要。
當天同時舉辦的“烽火天·南僑情:南僑機工赴華參戰(zhàn)80周年紀念展”上,一面展示600余位南僑機工個人像的“南僑機工英雄墻”最為引人注目。主辦方介紹,這是眾多關(guān)心南僑機工的個人和組織經(jīng)數(shù)十年努力搜集整理而得。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副議長倪可敏的祖父,當年也是南僑機工群體中的一員。他說,祖父當年的事跡,他“至今難忘”。而先輩以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和平,后輩也當承擔(dān)起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友好發(fā)展的責(zé)任。
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xié)會秘書長陳景崗去年曾專程到云南參加南僑機工后裔聚會。他也說,在緬懷先烈歷史功績的同時,要讓年青一代懂得和平來之不易,并為建設(shè)一個持久和平繁榮的世界努力。
陳毅明對記者說,南僑機工已成為鮮明的歷史旗幟,他們所蘊含的“中華魂”,不但在歷史上做出了貢獻,在今天也有現(xiàn)實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