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這新時代:異域中國情
中共十九大昭示,中國進入一個新時代。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作出的貢獻,新的高度在砥礪奮進中積累、質變。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廣泛團結聯(lián)系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今,新的征程已經(jīng)開啟。
“‘僑’這新時代”主題征文活動發(fā)起后,海內外僑界踴躍來稿。一篇篇優(yōu)秀征文陸續(xù)與大家見面,共同講述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眼中、心中的新時代。
——編者按
異域中國情
魯光海
不惑之年的我,有幸被國僑辦選派到泰國支教,讓我的人生又多了一次歷練。
帶著熱忱,帶著期待,懷著些許的忐忑,來到風光秀美、空氣清新的泰北清邁。盡管出國前了解到泰國的一些信息——明媚的陽光、神秘的廟宇、微笑的人民、900萬的華人……但對自己將要前往的泰北清邁大谷地的相關信息卻知之甚少,只知那是山區(qū),是華人聚居的村落。
飛機降落,進入候機大廳,播音員綿軟溫柔的聲音便將自己拉入到一個神秘陌生的國度,一種遠離家國、身處異鄉(xiāng)的感覺頓生。然而,當我們乘坐的車進入大谷地,當我置身大谷地的生活后,一切又都變得親切熟悉起來。
來到大谷地,聽到的是濃濃的鄉(xiāng)音。大谷地的華人,講的是云南方言,確切點兒說,講的是臨滄、保山的方言。行走街頭,或是趕集,不時傳來一聲聲的家鄉(xiāng)話。課堂上,學生的回答,聽到的還是鄉(xiāng)音。如流血,學生說淌旺子;大碗,學生叫大缽頭;烏鴉,即老鴰,方言叫l(wèi)ǎowá……來自云南的我們,聽著地道的家鄉(xiāng)話,感覺不是身在異國,少了離家的孤獨感。這濃濃的家鄉(xiāng)話,是牽系游子心上的一根細繩,扯動一下,顫悠悠的念想——繩子的那頭,是妻兒,是父老,是家國;繩子的這頭,是鄉(xiāng)親,是故人,是華夏!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不覺,中秋又到了。雖離家不久,但想起年邁的父母,想起經(jīng)年家人的嬉笑團圓,想到妻子做的美味飯菜,及那香甜的家鄉(xiāng)月餅,心里還是有一絲“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傷感。好在他鄉(xiāng)遇老鄉(xiāng),王校長及家人的盛情淡化了我們的憂傷。王校長邀全體中國老師到他家過節(jié)。
走進校長家的庭院,幽幽的蘭香撲鼻而來,幾張圓桌,賓朋滿座。桌子上,山竹、葡萄、桂圓、蘋果、香蕉、柚子,當季水果,應有盡有;盤子里,中國月餅、泰國月餅、緬甸月餅,花樣繁多,口味各異;杯中,烈酒、啤酒、飲料,香氣四溢,烈淡相宜。皓月當空,大家端起酒杯,把酒言歡,品嘗月餅,共慶佳節(jié)。你一言,訴說自家過往的中秋趣事;他一語,道盡他鄉(xiāng)遇故知的相見恨晚。此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遺憾,化作了“一樣的月光”的溫暖;“月是故鄉(xiāng)圓”的失落,變?yōu)椤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的祈愿和祝福。
在大谷地,在清邁,在泰北,正是有著像王校長這樣的“老鄉(xiāng)”們的熱情,讓我們少了份離愁,多了份舒心和恬淡。
王相賢校長,也是泰國清邁地區(qū)華人村華人教師聯(lián)誼會的會長,對祖籍國有著割舍不下的感情,聽說中國還有他的親人。他對自己的母語,對中華文化無比熱愛,多年致力于華文教育,不惜傾其所有創(chuàng)辦了華文學?!搪?lián)高級中學。華文學校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和傳播,使得本就濃厚的老鄉(xiāng)親、同胞誼、華夏情更加濃郁了。
牟波,昆明新知圖書館派駐清邁的總經(jīng)理,雖是個生意人,卻也是中國同胞的貼心人。他熱情好客,關心同胞,尤其關愛中國外派教師。他的駐地,成為我們這些中國公派教師的集聚地,老師們到清邁,都到他那里落腳,或在居家烹飪,或到餐館品嘗云南大餐。每次遇見,都有一種“久旱逢甘露,他鄉(xiāng)遇故知”,“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的親切。
在異國他鄉(xiāng),能聽到鄉(xiāng)音,能吃上中國的月餅,得到同胞的關照,還有一批致力于華文教育的同事相伴,滿滿的都是感動,滿滿的都是中國情。
【作者魯光海,泰國清邁教聯(lián)高級中學公派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