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流傳93年后與寫信人之子相逢 今成家教素材
日前,記者接到(廣東省梅州市)東山中學退休教師張慶培的電話,說本欄11月23日所刊《梅州僑批 世界記憶》中關于“僑批表現‘兄弟情’”的內容,所述正是其父張葆琮從印尼寫信回鄉(xiāng)并附《壯志歌》鼓勵張坤賢認真讀書一事,希望能聯系藏家復印或翻拍僑批內容,作為家庭教育的教材。
記者向83歲的張慶培老師及其90歲的堂姐張奎鳳了解到:張葆琮(1902年出生)是張家圍人,其信中所稱“吾親愛之弟”張坤賢為其對門鄰居、同族兄弟,年齡相仿,“可能還是同學”。據了解,張葆琮的祖父張思敬(字簡堂)18歲中舉人;張葆琮有一兄一妹,其兄叫張葆鑫(又名張簡孫)是國民黨中將,曾任國民黨政府梅縣縣長,解放前只身赴臺。張葆琮曾到爪哇(印尼)中華學校教書,但回鄉(xiāng)結婚后再未出洋,曾任國民黨中校、政府文職人員,頗有文才,著有《萬隆之夢》、《著述與閑談》、《西爪集》、《拉纜的船夫》等書籍,筆名張亞珠;于1961年去世。
此信寫于民國十年即1921年。從信中看,應是張坤賢因“入省不得志”欲棄文從商,去信給遠在印尼的發(fā)小吐苦水及征求意見。而張葆琮回信說:“吾弟此次入省不得志,雖屬可惜,惟年紀尚幼,來日方長,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所望,于弟也細思此次失敗之原因,于籌備不早所致。則此后進行計劃萬不可延遲,明年決定進何學校,用費若干,皆當今年一一準備妥當,庶不致再遭第二次失敗,而耗費寶貴之光陰,以磋銳志……”“弟處今境,遇當勇往直前,萬不可中止及退步,弟倘從商業(yè),具不把十年中之光陰、金錢、學問完全拋卻?且商界未定致富,從富又何益?此所以不可退步也……”不支持張坤賢從商而極力勉勵他讀書出身。
張坤賢是否采納建議進行第二次“入省”?不得而知。不過,據張奎鳳回憶,張坤賢后來到上海做生意,還回鄉(xiāng)做了屋;張坤賢有兩子,一子在上海,一子在汕頭。她對張葆琮與張坤賢之間的交往并不清楚,但兩人的后輩甚少聯系。張葆琮及其后人顯然深受家風家訓之熏陶:張葆琮的大兒子張慶培18歲從教,二兒子張慶今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張慶培夫妻、張慶今夫妻都是教師……
“男兒志大姓名留世界……”張慶培認為,其父張葆琮所寫信件及所附《壯志歌》,充分體現了立志、愛國、奮發(fā)有為、崇文重教的思想和價值觀,以及真誠待人的優(yōu)秀品質,對后人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曾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