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面對海外增多的對華貿易摩擦,進行必要的應對甚至反擊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從消極角度來看待,未免顯得過于悲觀
近段時間,中國遭遇了較多的對外貿易摩擦,出口也相應地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面對這些貿易摩擦,進行必要的應對甚至反擊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從消極角度來看待,未免顯得過于悲觀。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視角,認識到對外貿易摩擦并不完全是壞事。
觀察迄今中國與國外產生貿易摩擦的諸多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最頻繁的,是那些靠價格低廉而占領國外市場的產品,如紡織品以及某些機械產品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要想徹底解決這些產品的貿易摩擦問題,根本出路在于提升產品品質,形成品牌效應,進而提高售價,從而讓外國政府和企業(yè)無法再以產品售價過低存在“傾銷”為由時不時地進行限制。事實上,國內不少企業(yè)已經進行了類似的嘗試。如果在貿易摩擦的壓力下,這種嘗試能夠成為行業(yè)性的整體選擇和政策,那么對國內相關行業(yè)的產業(yè)內升級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從摩擦的解決流程來看,中國與國外的貿易摩擦通常通過世界貿易組織這個框架加以解決,或者通過政府之間的雙邊渠道進行善后。如果是通過世貿組織這個框架,這將大大加快中國適應世貿組織規(guī)則的步伐。更為重要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貿易摩擦的增多,中國也開始學習從世貿組織的應訴者到申訴者的角色轉變?梢宰鳛樽C明的是,自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總共有5次作為申訴者的案例,而其中3次都發(fā)生在過去的一年。
至于通過政府的雙邊博弈來解決貿易摩擦,中美的雙邊博弈可謂絕佳的例子。美國是和中國產生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特保、反補貼、反傾銷等等專業(yè)名詞,正是通過美國對華貿易摩擦而被廣泛熟知的。值得欣慰的是,雖然美方動作不斷,“雷聲很大”,但總體而言中國的應對越來越得心應手,使得“雨點很小”。而且,中國通過貿易摩擦,已經逼近解決摩擦產生的關鍵點之一,即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貿易摩擦當然和貿易,特別是出口有關。越多越多的貿易摩擦將有助于幫助中國政府重新審視和反思過分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出口對中國GDP的貢獻在45%左右,比照世界其他經濟大國,這一比重毫無疑問顯得過高。因此,減少出口,增加內需將是避免貿易摩擦的根本路徑。而減少出口,增加內需恰恰是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調整的應有之義,也是中國經濟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之路。
當然,假如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調整真的能夠順利完成,那時貿易摩擦或許仍將大量存在。只是那時的貿易摩擦和現(xiàn)在的貿易摩擦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由于那時的中國經濟已經主要依靠消費而非出口,造成外國對中國的出口遠大于從中國的進口,因此中國在貿易摩擦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以主動的申訴者的面目出現(xiàn),而非現(xiàn)在的被動被訴方。這樣的貿易摩擦,則并非是國人所郁悶的。(宋國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