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愛游戲”是幼兒最重要的天性。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1925年)一書中談到幼兒心理時,將幼兒的心理特點歸納為七點,其中第一點便是“小孩子好游戲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工作,在游戲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發(fā)展。幼兒園的教學是教師根據(jù)教育目標,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幼兒進行的學習活動。游戲的價值在于幼兒通過游戲實現(xiàn)了認知、情感和人格的發(fā)展,它具有順應幼兒發(fā)展的價值;教學的價值則在于將幼兒的發(fā)展納入有目的、有計劃的過程,它具有促進幼兒發(fā)展的價值。它們在幼兒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每一個教育活動中應充分考慮使游戲與教學得到優(yōu)化結合,充分認識游戲和教學這兩類活動各自的性質及其價值,并根據(jù)幼兒個性發(fā)展和社會化發(fā)展等因素來確定教育方案的價值趨向。
但是,在實際的幼兒園教學中,特別是繪畫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師雖然已經(jīng)認識到游戲對于幼兒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又陷入了機械模仿學習的困境——注重臨摹訓練,以畫得象不象作為繪畫的評價標準。幼兒感知經(jīng)驗少,表象貧乏,思維的直覺行動性以及對自己活動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差、繪畫技能臨摹水平低這些特點使得一些孩子在一次一次的失敗中繪畫的興趣被磨滅了,陷入了討厭畫畫,怕繪畫,怕畫得不好,不畫而更畫不好的怪圈中。然而,如果我們能正視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循孩子的繪畫規(guī)律,把孩子的繪畫過程看作是游戲的過程,情況就大相庭徑了。因為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是幼兒的主導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繪畫”的觀點很早就有人提出來過,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觀點一:幼兒畫畫的動機之一是人類本能的驅動。幼兒正是在握筆涂畫的游戲中獲得了“動作”和“痕跡”的刺激所產(chǎn)生的愉快。也就是說,畫畫對于孩子們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游戲。
觀點二:游戲是幼兒繪畫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需要,幼兒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的內部心理因素之一是愿望,可以說,在幼兒繪畫過程中,這種愿望就是游戲。
觀點三:用畫來做陳述事物的游戲是兒童繪畫的出發(fā)點。兒童作畫時,往往邊畫邊發(fā)出模仿事物的聲音。如畫戰(zhàn)爭場面時,便發(fā)出坦克、大炮的轟鳴聲,其筆道沿著炮膛“出發(fā)”,“打”到敵方的物體上發(fā)生爆炸,口中發(fā)出爆炸轟響……他們沒有在意坦克的結構是否合理,部件是否準確,飛行中的炮彈是否能看清楚。他們入迷地畫——如同“擺家家”一般地進入角色?梢妰和L畫的出發(fā)點是用作陳述事物的游戲,而不是著意表現(xiàn)客觀對象。
觀點四:幼兒畫畫的過程是游戲的過程。1歲的兒童,就能拿起彩筆亂涂亂畫,感到新奇和快樂。彩筆和玩具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概念,能畫出線條,是這種“玩具”的特殊功能。他們從不考慮有沒有掌握技法和表現(xiàn)能力,面起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計劃性,不計較畫面的效果。不論畫成什么樣子,自己感覺都十分良好。
在國外,美國幼教界也非常重視幼兒繪畫游戲化心理,認為藝術過程的體驗比結果更為重要。日本選擇繪畫內容也很注重幼兒繪畫要體現(xiàn)其游戲與生活,從而引發(fā)幼兒內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我也開始了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繪畫的實踐,采用游戲化的手段,使教育語言成為孩子能聽懂的游戲化語言,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得到發(fā)展,讓他們感到繪畫活動本身就是輕松愉快的游戲。
一、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并帶有游戲性的教材
幼兒受其認知發(fā)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經(jīng)驗較少,他們往往只對日常社會中經(jīng)常接觸的熟悉的和感興趣的物體有繪畫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選擇繪畫活動教材時應選擇幼兒熟悉或感興趣的題材。比如針對小班幼兒喜歡小動物的特點,我們就可以設計“讓小兔走在草地上”——畫小草、“小熊吹泡泡”——畫圓圈、“小蝸牛的家”——畫螺旋線等繪畫內容;還可以選擇他們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為題材,如“我?guī)蛬寢尷@絨線”、“小圓糖”、“畫葫蘆”等等。
同時選擇的教材還必須具有游戲性,單調的涂色練習和臨摹活動都不是幼兒所喜歡的,他們更喜歡在有趣的游戲中學習,如在涂色練習中,為了讓幼兒掌握涂色的技法,我讓幼兒來拖地:“一定要一點一點都拖到,這樣才能露出漂亮的地板來”,對于幼兒在涂色中空隙,我會提醒他:“這兒還有灰塵,快拖干凈”……幼兒操作完后會十分興奮地說:“我看到美麗的地板了!”這時,幼兒感受到的是一種游戲的快樂,而絲毫沒有感覺到涂色練習的枯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