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對新移民缺少包容心?
主修法律的陳慶文向來對種族關系課題感興趣,也從事新加坡華人身份認同的研究,同他是“半個華人”(母親是歐亞裔,父親是福建人)的身份有關。陳慶文的祖父來自中國福建省,嚴格算起來,自己不過是中國來的移民的第三代,大多數較年輕的華族新加坡人其實也是如此。有了這樣的共同背景,新加坡作為一個建國只有40多年的移民社會,為何對新移民卻少了一分同理和包容心?
對這個問題,陳慶文想了一下說,新加坡人對于自己身為移民后代的背景似乎有“集體失憶”或“選擇性失憶”的心態(tài),這一方面或許再次印證了政府成功地建立起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但另一方面這卻也可能助長了社會里新舊移民之間的矛盾。
他舉例說,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可能會質疑新移民的忠誠度,覺得這些外來移民,特別是永久居民只是把新加坡當跳板,總是在找機會移民到其他國家;也有人覺得,這些人憑什么享受一切好處,卻不需要履行太多責任,例如服兵役。
這些都是國人對新移民普遍存有的刻板印象或偏見,其他還包括把新移民視為職場和學校里的競爭者、行為舉止不文明。但同樣的,新移民也可能覺得新加坡人文化水平低落,只會說摻雜式華語等。陳慶文指出,這些刻板印象日積月累,只會加深彼此間的隔閡,他擔心社群之間一旦形成思想上的“孤立點”(mental enclaves),就會覺得沒有必要進一步互相了解而更減少接觸。
促進新公民融合 基層組織應更主動
新加坡一直努力構建一個多元種族和宗教和諧共處的社會,多年下來,種族之間關系趨向穩(wěn)定,一般能互相包容和體諒。我們在這方面多年累積的努力和經驗,又是否有助于促進新移民融合的過程?
陳慶文指出,種族關系從建國初期至今大為改善,主要是因為政府的族群政策確保不同族人能在共同的場所交流和接觸,例如巴剎、學校等。在推行統(tǒng)一的行政語言時,也讓人們保留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不過,種族課題永遠是個敏感地帶,偶爾可能出現(xiàn)的“高壓點”(stress points)容易讓人產生非理性的情緒。
至于彌合新公民和本地人之間的鴻溝,陳慶文保持謹慎樂觀的態(tài)度。他認為,政府很清楚并已很有意識地展開各項計劃,包括成立國民融合理事會,協(xié)助新移民盡快融入本地!爱斎徽荒苷f移民趨勢是個問題,這樣人們可能建議政府停止接受移民,但我們要面對的現(xiàn)實是,新加坡確實需要這些移民幫助我們發(fā)展經濟,以及填補人口生育率不足的缺口,同時還得維持種族比例的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