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仲夏時節(jié),歐洲換上了假期的心情和色彩。無論是在機(jī)場、火車站還是高速公路,人們排著長長的隊等待著被運(yùn)送到向往已久的度假勝地。就拿巴黎來說,短短一個周末的時間,這座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完全換了血液。朝九晚五的上下班高峰期已經(jīng)褪去,地鐵里全是拿著地圖背著相機(jī)、說著各種語言的游客。除了那些知名的旅游景點(diǎn)更加人頭攢動,巴黎的小巷幾乎都一下子都空蕩起來,甚至連貓咪都倒在路邊呼呼地睡覺。這個夏天我留在巴黎,靜靜地徒步穿梭在思想的左岸抑或物質(zhì)的右岸,去發(fā)現(xiàn)和感受“小巷之美”。
都說巴黎之美不僅僅是艾菲爾鐵塔和巴黎圣母院這些耳熟能詳?shù)闹包c(diǎn),那些錯落別致、縱橫交叉的斜街小巷,更是別有一番韻味,它們“綜合一切,芬芳,聲音,顏色,思想與思想交錯”。巴爾扎克、普魯斯特和薩特等很多大文豪或大思想家都是長期居住在這樣的小巷里。我能想象巴爾扎克在燈光昏暗的小巷老屋,眼睛望著這彎彎曲曲,構(gòu)思著他的“人間喜劇”。我能想象普魯斯特那奇怪地謙卑方式后面是如何地洞悉人世,觀察小巷里走過的一個個“套中人”,當(dāng)一個知識分子的敏感得到平息,他又是如何地化文字為涓涓細(xì)流,終成意識流的開山之作:“追憶似水年華”。我能想象薩特嘴上叼著煙斗,手中的筆卻如何地奮筆疾書,如源頭活水般地開創(chuàng)著他的“新人文主義”。這里還有過紀(jì)德的沉思、畢加索的欣賞、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蘭波的“我愿成為任何人”,這里還曾誕生了達(dá)達(dá)主義、現(xiàn)代主義、存在主義等現(xiàn)代思潮。于是,感染著這些大師抑或大家的精神,我行走在巴黎的小巷,八月的寂靜模糊著時間的距離;疲倦時,我只要一杯咖啡。
法國是一個天主教國家,除了西岱島上的巴黎圣母院,巴黎的各個街區(qū)都有保存了幾百年的教堂。這些教堂無一例外地都是被小巷連接。特別是很多小巷里都豎有一個小柱子,上面記載著這一帶建筑的典故。穿行在小巷間,通過閱讀這些小典故,我了解到更多有歷史有故事的教堂和古跡。巴黎市政廳后面有個St Gervais教堂,因為前面有棵大榆樹,國王路易十六和法國大革命時期,因為通訊落后,成為巴黎著名的大小約見或偶遇場所。今天這棵老榆樹還佇立在那兒,只是已經(jīng)退休了,一兩個流浪漢坐在樹下乘涼。巴黎是一個懷舊的城市,這里舊的東西比新的東西更讓人著迷。盡管今天小巷只能作為單行線,而且很多地方公車經(jīng)過時都是擦著小巷的沿兒艱難而過;但巴黎人依舊不愿意拆掉它們拓寬馬路,寧可讓自己的汽車越來越小、越來越少,甚至興起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小巷兩旁的建筑大多都是二百年前建城時的建筑,無陽臺的六七層灰色石頭小樓已然不能適應(yīng)今天現(xiàn)代化的生活,但巴黎人寧可擠在被稱為“鴿子窩”的狹小的房間或者搬到郊區(qū)甚至外省去,也不愿意拆掉這抹巴黎“灰”。他們說小巷和“鴿子窩”造就了太多回憶與輝煌,它們結(jié)實并厚重著。物質(zhì)與精神,巴黎用“人文”來中和,盡管有些柏拉圖。但試想如果普魯斯特推開窗,看到的都是轟轟做響的推土機(jī),那么他是否還能剪輯時間爬過皮膚和情感的意識流,娓娓道來一部“追憶似水年華”?
海明威曾經(jīng)說過:“只要我推開窗,看著巴黎各式各樣的樓頂,我就可以寫出幾句真實的話來,真實是我自己和別人時常經(jīng)歷和體驗過的。”今天,我穿梭在巴黎的小巷中,坐在咖啡館寫下些許感想,鴿子棲息巴爾扎克雕像的肩膀上,它或許并不知道那是羅丹的大作。周圍景致依然如就,我行走在這里,開始明白了那句“如果你夠幸運(yùn),在年輕的時候待過巴黎,那么巴黎將永遠(yuǎn)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筵席!(cseablue 來源:全法學(xué)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