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房間里面的人、辦公桌、實驗儀器都“混”在一起,大房間里面套著小房間,乍一看似乎非常雜亂,不過仔細看一下另有精彩之處。
2009年4月23日,搭乘英航飛機抵達了倫敦,去劍橋大學報到,開始了我為期四個月在卡文迪實驗室的訪問學者生涯?ㄎ牡显S實驗室是由劍橋大學校長卡文迪于1871年捐款建立,至今培養(yǎng)出26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因此在世界上享有“諾貝爾獎金搖籃”的稱號。
在劍橋大學內(nèi),有一棟古色古香的三層樓房,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被稱為“世界物理學發(fā)源地”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當天,實驗室的生活秘書領著我樓上樓下地參觀了一下,指了可以利用的公用資源。印象深刻的是,幾乎每個房間里面的人、辦公桌、實驗儀器都“混”在一起,大房間里面套著小房間,乍一看似乎非常雜亂,不過仔細看一下,小到每個小工具,大到儀器設備上都標著說明文字,比如上次運行時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等,清清楚楚的。辦公室門外的墻上都有近幾年發(fā)表的文章及所做的工作取得的進展等介紹,一目了然。
我的辦公室在一個大房間內(nèi)的相鄰兩個小房間,大房間里面全部是各種的實驗儀器,有微小的加載裝置,有個暗室,各種顯微鏡都有,多數(shù)是這里的教授設計并加工制造的。合作導師Chaudhri教授的房間更是讓我非常吃驚,他房間里面全是一堆一堆的資料,除了他坐的椅子的空位之外,屋里基本上沒有落腳的地方,需要探著腳才能進去。我真的很佩服他們做學問的精神,吃苦、踏實、扎扎實實的大家風范。
中午午飯時間,Chaudhri教授帶我到學院的食堂吃飯,那兒的飯菜提前一周就把菜單公布在網(wǎng)上了,要了牛肉米飯、蘋果、酸奶、湯等等,對吃慣中國餐的自己來說,簡直有家鄉(xiāng)的味道。網(wǎng)上還會提前一周公布午餐時間的什么時候有哪些學術交流,這稱為是非正式的研討會。那兒有很多學院的老師,也有學生,老外給我介紹了幾個,但是也很難深入地交流,只能是簡單的自我介紹。他們正是利用這種午餐的時間進行問題交流的。晚餐又分為普通的和正式的,正式的那種就需要穿著非常正式。
Chaudhri教授又帶我看了下學院那兒可以利用的資源,有閱覽室、電視室,資源很多,感覺這才像個大學,有豐富的課余活動,如各種俱樂部,各種健身室等等,生活和學習處處是融為一體的。在卡文迪實驗室,圖書室是24小時不關門的,只是樓下大門晚上是需要門卡出入的,而且每棟樓里面到處都會開辟出形形色色的咖啡茶座來,不像我們大學里都是清一色的相同的房間,他們的布局非常像家的感覺,公共場所全部是地毯和沙發(fā),非常的舒適。
逐漸也和Chaudhri教授熟了,他也習慣了我不夠純正的語言,而且他很容易就看出我哪句話沒有聽明白他的意思。下午和他討論問題,他突然說要去做實驗了,我以為他說讓我看看他的實驗去,就跟著出去,走到樓梯口,他說你為什么跟著我,我說你不是說讓我看看你的實驗嗎?然后兩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后來晚上我走的時候,他正在看顯微鏡呢,我看到他的手像老農(nóng)民的手一樣的粗糙干裂,就把我從家里帶的護手霜給他了,他像小孩子一樣很感動的樣子,趕快抹了一些。很佩服他們這種對待研究的態(tài)度,他們的生活很單純,沒有開會什么的,那么多豐富的資源可以任由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學院的行政管理另外有專門的人來做,從生活到學術活動到休閑娛樂,都安排得滴水不漏。(一帆 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