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記者專訪時,吳彤穿上了偏愛的中式紅色套裝。在全部是明式家具的辦公室里,吳彤笑著告訴記者:“‘彤’是紅色,也是我最喜歡的顏色,中國文化里紅色象征喜悅和吉祥,所以我穿紅色迎接你!
去年8月,由歐盟和波蘭政府聯合出資舉辦的SIAL博覽會上,第一次到訪中國的波蘭農業(yè)部副部長身邊,一位漢語流利的美麗女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就是在中波商貿領域頗有名氣的資深翻譯吳彤(Ola Kozlowska)。吳彤的正式身份是中國——波蘭經濟合作中心中國區(qū)總經理。吳彤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是要成為中國和波蘭經貿往來的橋梁,因此,這里選掌門人的標準就是‘中國通’!
和這個年輕的“中國通”熟悉之后,你會發(fā)現,穿唐裝、說漢語、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鐘,甚至對許多國人也不知曉的中國玩藝兒如數家珍……這些共性的描摹之下,許多“中國通”被掩蓋了個性。吳彤喜歡穿唐裝,但她不喜歡像很多老外那樣去人潮洶涌的城隍廟“感受中國”;她漢語流利,但與人交流,禮貌而適度,從不做名不副實的寒暄式夸獎。多年前,中國老師為她想了兩個名字“吳娜”、“吳彤”,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吳彤”,“吳娜是個太普通的名字了,而且我的臉頰微紅,我想要一個既貼切又特別的中國名字!
愿做橋梁:“中國通”是怎樣煉成的
《僑報》:你是中國——波蘭經濟合作中心歷史上最年輕的中國區(qū)總經理,作為波蘭企業(yè)進入中國的橋梁,這是一個非“中國通”不可的職位。談談你是怎么成為“中國通”的吧。
吳彤:成為一個中國人認可的“中國通”并不容易,中國熱和漢語熱在波蘭的升溫超過很多人的想象。2002年,我在華沙大學開始學習漢語時,一起開始的學生只有12人,而且漢語學習不是件容易事,隨著學習的深入,最后一年時只剩下一半的學生了。但是現在,漢語在波蘭是很受歡迎的外語,學生爭先恐后選修漢語。讀書的時候我已經來過中國多次,當年和我一起來中國進修的同學,如今都留在了中國工作。
我喜歡中國,但不只是旅游、漂亮的衣服、好吃的東西,我想要深入了解中國,當然這也是我工作的要求。中國——波蘭經濟合作中心的前任負責人,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我剛來的時候,按照歐洲的習慣,握手時女士優(yōu)先。他告訴我,在中國是按照職位高低決定握手和打招呼的順序。這件事我記憶非常深,我意識到,要成為兩國之間的橋梁,除了流利的漢語,還一定要做一個熟悉中國文化的“中國通”。
我喜歡觀察中國人,以前我覺得他們很神秘,接觸之后我覺得中國人非常開朗,很容易溝通。當你有疑問的時候,可以找到很多人問,警察、鄰居甚至是素不相識的路人,都很熱情。我想對一個國家的了解,不僅是課堂和朋友,爭吵也會幫你加深認識。有一次,我在杭州騎車,一輛汽車撞壞了我的自行車,車上的人下來之后一直對著我微笑,在歐洲這種情況下是不應該笑的。后來我知道了,有時候,中國人以微笑來表示歉意,這是他們表現友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