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大多數(shù)、多個種族并存的國家。根據(jù)這一國情,新加坡教育部規(guī)定,所有政府開辦的中小學校的學生必須學兩種語言:英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和母語。即華人學習英語和華文;馬來人學習英語和馬來語;印度人學習英語和泰米爾語……每個學生可以自愿選擇。具體來講,所有的文化課程均用英語來教,而母語課一定要用母語來教。以華文課為例,要求學生以聽、說為主,對讀、寫也要達到一定水平。實際上,學生在幼稚園時代就開始學習華文了,到上學時都可以用英語和華文兩種語言交談,到中學畢業(yè)時,很多學生的華文聽說讀寫能力,與中國的中學生大體相當。
講華文運動在新加坡一直持續(xù),也因此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幾乎每一個新加坡華人或者在學校選學華文的非華裔學生都有兩個名字:英文名和華文名。這樣,新加坡華人的姓名結構是:英文名+姓氏+華文名;選學華文的非華裔學生只用名而不用姓,小一點的孩子不懂得這其中的緣故,常常天真地說:“我沒有姓!
越來越多的印度、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籍以及歐美籍學生在學校選擇學習華文,我想這和中國的崛起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們當中有些人的華文成績非常好,好到連新加坡的華裔學生也比不上。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家馬來人的店里買東西,正當我用蹩腳的英文問話時,店主的女兒走了過來,用標準流利的華文接待我,我不由地稱贊道:“你的華文很好!”
一方面,政府強調華人一定要學華文,另一方面,有的學生覺得壓力太大,畢竟華文和英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學習起來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華文教育也一再地進行改革,目的不外是提高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并注重實用,盡量做到事半功倍。
新加坡的中小學華文課本編得非常好,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及文化點點滴滴融入其中。李光耀等名人以身作則學習華文的故事也常會出現(xiàn)在課本里或見諸報端,以鼓勵華人努力學習母語。媒體也很配合,人們常常會在電視中看到用心良苦、創(chuàng)意新穎的宣傳學華文的精美廣告、電視片等,其中的一些學華文的趣事和笑話常常令人捧腹大笑。如有一個電視節(jié)目,是主持人給在新加坡的外國人現(xiàn)場教華語,然后馬上讓他們用新學的語言去完成一項任務。學生們往往推陳出新,雖然會鬧些“笑話”,結果卻出人意料地好。(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