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奧林匹克在東城回顧展”在北京東四奧林匹克社區(qū)博物館舉行,此次展覽共分四個部分:百年奧運牽手東城、全民參與人文東城、國際交流魅力東城、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東城四個篇章,展出了奧運期間300多張精彩照片和200件與奧運相關的實物,展覽的大部分實物是收集于社區(qū)居民奧運期間親手制作和精心收藏的,照片也是社區(qū)居民參與奧運、迎接奧運的精彩畫面。 中新社發(fā) 杜洋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中國僑網消息:《日本新華僑報》8月8日刊發(fā)署名文章說,如果說一年前斷言中國將拒絕“后奧運之咒”還有人疑惑,但如今恐怕已不再是爭議的話題。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依然領先全球,北京經濟發(fā)展也高于全國水平,既沒有“后奧運低谷效應”,也未出現“奧運后蕭條”。
文章摘錄如下:
北京“奧運盛宴”之后,中外輿論曾對“后奧運”的中國經濟議論和猜測頗多,集中在中國會不會步入“后奧運經濟蕭條期”?這樣的話題一度占據了媒體首要版面和熱點節(jié)目。
如今,奧運夢圓一年后的中國政經形勢或許可以提供明晰的答案。盡管關于北京奧運會的投入與收益帳單和計算方式仍然存在爭議,但國際媒體都認可一個事實:對一個日益強盛的大國來說,舉辦奧運只是中國舉辦諸多大型體育比賽中的一項,依經濟實力和國家能力,辦一屆高水平的奧運會不會形成什么財政包袱或導致經濟困難,特別是對一個可以舉國之力辦大事的體制來說,更是如此,F實狀況擺在世界面前,沒有人再會懷疑中國。
世界上確實有一些國家因舉辦奧運而出現經濟困難,大批場館設施閑置,地方財政背上沉重包袱,所謂“后奧運之咒”。而在中國,舉辦奧運是國家大事,奧運所需費用由國家和北京市來共同承當,即使投入的錢如國外媒體估計的數百億美元,也并不會像有些國家舉辦城市那樣“留下了一大堆歷史包袱而喘不過氣來”。所以,以它國例子簡單推導北京乃至中國“后奧運之咒”,那就大錯特錯了。北京奧運各方面總投入雖然巨大,但分攤到各年度,對每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的中國來說仍是較小的數目,完全可以承受。更何況,北京奧運的市政交通和環(huán)境治理項目,還將長久地服務于首都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其整體效應遠遠超過了奧運效應。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奧運期間曾坦率地告訴外國記者,籌辦奧運會推動了北京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但由于北京的經濟總量只占全國的很小部分,因此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不宜估計過高”。有關統(tǒng)計數字顯示,奧運因素對北京經濟增速的推動影響不到0.8%,而北京GDP僅占全國不到4%,奧運對中國經濟影響“很有限”。也就是說,作為世界第三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不是靠舉辦奧運撐起來的,也不會因奧運結束而垮下去。中國經濟按照及自己的節(jié)律運行。事實也證明這一點,中國經濟雖然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但逆勢前行,已顯現率先復蘇的跡象。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依然領先全球,北京經濟發(fā)展也高于全國水平,既沒有“后奧運低谷效應”,也未出現“奧運后蕭條”。
如果說一年前斷言中國將拒絕“后奧運之咒”還有人疑惑,但如今恐怕已不再是爭議的話題。相反,需要反思為什么會出現“后奧運”的疑云和迷茫。一般分析,這與“奧運經濟”神話和社會浮躁情緒相關。“奧運經濟”曾以夸張的姿態(tài)大規(guī)模推介,并被定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重大推動力”,以致人們期待經濟隨著奧運的舉辦而大起,也擔憂經濟因奧運的落幕而大落。一些媒體和專家高估與炒作“奧運經濟”,反映了中國經濟界和既得利益集團的浮躁、浮夸的心理,或者故弄玄虛,或者照搬國外情況,脫離中國實際的嚴重性,誤導民眾。
正如一些國際媒體感言,只有那些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才會懷疑中國,可悲的是一些中國人也緊跟炒作、販賣“外國魔咒”。中國的發(fā)展不需要頭腦發(fā)熱的高調炒作,也不需要大轟大嗡的“必其功于一役”,而必須一心一意、埋頭苦干搞建設,謀求長久穩(wěn)定的又好又快發(fā)展,也就是循著科學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軌跡扎實前行。(申深)